“一起一起,项目大。”

“咱们才大一,做得过来么?学兄学姐们呢?”

越宁道:“有帮手,要求也高。”

“高?”

越宁向她解释了工作的性质,以及要求保密,需要签保密协议等等。王玉芝的疑虑才被打消:“原来是这样。那我先看看行么?如果干不了,我还退出,也会保密。”

越宁就把她领到了郑熙行面前,同时解释了王玉芝的顾虑。郑熙行点点头:“可以。”

王玉芝属于纯学霸那一挂,在越宁满眼都是菜,什么都想学的时候,她就一门心思搞专业,越宁要磕磕绊绊的才开始提前啃课本,她已经在做了。郑熙行对她还是挺满意的,本校学妹,看起来也挺可靠,当下约定:“周末我派车来接你们,到公司签约,行么?”

两人满口答应。

当天晚上,王玉芝的基本情况就摆到了郑熙行的桌子上,看到她父母的“丰功伟绩”,郑熙行皱起了眉头有不省心的亲戚,很容易变成软肋。得好好安排。

越宁跟陈教授请了个假,说是去签约,陈教授仔细了做什么,便同意了:“你确实需要实践。论文继续做着,我这里有一个项目……”

直接把他调进去了。项目也有大有小,有的周期长,有的周期短,这是一个周期比较短的项目,好处是很短时间内就能出成果,不太好的地方是一般成果不会太引人注目。但是对于一个大一新生来说,能名列其中,已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开端了。也就是他进了t大,也就是遇到了陈教授,两块招牌砸了下来,才能这么顺利。

于是,等到6月份,郑熙行准备接人的时候,越宁已经先后完成了两篇论文了。一大一小,指导老师是陈教授,并且……陈教授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了他的后面!

☆、第54章 护航(二)

陈教授是什么人呢?本专业学生都想扑的大牛一只,据说还有外校学生稍作伪装过来扑的,单戈因为对越宁印象极佳,才珍而重之告诉他有机会一定要扑的人物。这样的人物,你跟他后头署个名,都是沾光镀金,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一冒头就让大牛给你当第二作者,这是个什么情况?

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咳咳,学术*的时候,会出现在老子捧儿子的场景中。老子有两把刷子,儿子是菜鸟,老子弄个课题出了成果,然后……儿子就成年少有为的新星了。正因为有这种不正之风存在,有真才实学的“学二代”有成果也跟着受质疑。又因为真的有天才存在,反过来让这种拼爹的情况有了挡箭牌和遮羞布。一直恶性循环。

陈教授只有一个儿子,括号,已故,括号完毕。只有一个孙子,正在迎风流泪。只有一个闺女,正努力逮着中意的模特死命琢磨从哪个角度入画更好。没一个自家晚辈叫越宁的。

越宁的两篇论文,小论文是项目中的一部分,大的那一篇就是关于“第二社会”的,从行文习惯上来看,除了论文要求的格式之外,用词习惯与陈教授以前发表的论文颇有不同。让人想说是陈教授高风亮节,写了论文捧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都没有根据。最后只能说“卧槽!这谁啊这么好运气?能入了大牛的法眼?”

确实好运气!

如果不是后面署了陈教授的名字,这两篇论文不可能发在这么高规格的期刊上。这时节小刊物还好说一点,省级把关很严,国家核心期刊更是许多业界人士心中的圣地,能在这上面变成铅字,需要极高的水平,是寻常菜鸟难以飞进的地方。现在倒好,他不但进去了,还有一举成名的趋势。

许多人看到小论文的时候,只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有潜力的新人。看到大论文的时候,意见讨论必然激烈。速胜论和亡国论不止是在抗战时期才有的立场,放到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