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安站在江边,指着那些陆续汇聚过来的人,对着刘穆之说了一句话。】

【昔日刘邦问韩信带兵,他说多多益善,那麽今日我也问你一句若是让你不再屈才做个主簿,而是做个掌管内政的官员,你能管好多少人?】

【刘穆之给出的答案不是多多益善。】

【他说,如果您不觉得我说大话的话,那将会是每一个被陛下记录在户籍册上的人。】

【当您有民百人,我就为您管理好百人。当您有民千人,我就为您管理好千人,当您有民百万,我一定不让这百万人的税收从账目上逃掉。】

【这个答案足以见得,刘穆之是一个冷静的疯子。】

【而永安呢?她更疯,她说,那我希望有一日,国土之上的百姓在千万之上,以亿为数。】

【这句话,放在今天很正常,可在东晋人口只有千万上下的时候,就等同于是在说,我要让自己有生之年,将疆域上的百姓翻个十倍。也就变成了一句,别人不能理解的伟大目标。】

【但君臣相望,彼此听懂了心声。】

【作为华夏文明孕育根基的滔滔江水,这条母亲河,也听到了这个心愿。】

第32章 行动派VS行动派

【万家斜照外,千古大江流。】

【后世的诗人词人途经京口,也就是后来被永安大帝改名的“镇江”,常有题字赋诗之举,让望江楼上全是文人墨客的大作。题字的内容,也基本逃不开这对君臣在此地的对话。】

“是啊,谁能不抒发两句感慨呢……”

天幕之下,众人唏嘘。

明明他们并非那段对话的参与者,只是因头顶的图卷,才沉浸式地置身其中,也觉一种涌动在血脉里的力量,让那句临江发愿,几乎变成了响起在他们耳边的声音。那麽换了是谁,也得对此抒发两句感慨的。

臣子何幸,能遇上这样的一位君王。

或许他们当中还有人对于天幕所说的未来将信将疑,也觉那字字句句中,透露着鲜明异常的人格魅力,与这浑浊世道里的一位位君主有着天壤之别。

又倘若永安真能如天幕所说,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那麽这京口之地,就等同于是北伐的起点,更让这段对于未来天下的构想,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一时之间,另一种想法在人群中油然而生。

“若我也是刘穆之就好了……”

反正永安大帝都说了,她需要的是能及时站定立场,与她早日起步同行的追随者,叫不叫刘穆之都无所谓嘛。

经由先前种种,永安的形象已跃然于天幕之上。那样一位圣明果决,心系百姓,能令各方人才一展抱负的君王,身边的任何一个空位都将因天幕的宣传变得弥足珍贵!

“若是”

【根据两年前的史料汇总,有好事人对望江楼赋诗做出过统计,其中有超七成的诗歌是怀古,还怀的是这段往事。比较有意思的,是数量占比在第二位的主题。】

【永安大帝在晚年写的一句话,导致了这个类型诗词的层出不穷。她说,身逢乱世,若常觉迷茫,那就先将目标定得长远一些,说不定人也活得长久了。】

【这个时期,因为战争、生活条件艰苦、卫生状况堪忧、疾病护理不当,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五岁,而这一年的刘穆之,已经三十八岁了。】

【永安倒是年纪很小,只有十四五岁,但因为先前重伤过一次,看起来也不算身体康健。】

【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一个超长待机,在打完天下后还将君王政令一步步推广,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改革,彻底洗脱了乱世给这片土地带来的阴霾,才在朝臣与百姓的痛哭中殡天。一个“改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