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大堆闲散宗室要养,很是有些危机感,甚至一笔一笔地和萧景曜算起账来。末了,福王还摇头感叹道:“当家不易啊!”
萧景曜:“……”
这真的很难评。
正宁帝不知从哪里得知了福王的离谱发言,大过年的就把福王追得抱头鼠窜,还是皇孙出面替福王求情,正宁帝才气呼呼地放过了这个不孝子。
小皇孙有了新玩具,开开心心地带着弟弟妹妹们拼积木,还要处理一下弟弟妹妹们因为抢夺玩具而产生的纠纷。
福王闹腾之余,也在关注小皇孙的动静。听到小皇孙有板有眼地处理好弟弟妹妹之间的纷争,让他们重归于好,福王脸上顿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正宁帝也得知了此事,脸上同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再想想福王现在还让人关照禁庭以及另外两个被官兵把守的别院,正宁帝心中更加熨帖。可见什么样的父亲养出什么样的儿子,正宁帝重情重义,养出了同样重情重义的福王,福王又养出了关爱至亲的小皇孙,爷孙三人都是宅心仁厚之人。
至于另外几个手足相残甚至想对亲爹动手的不孝子,正宁帝下意识忽略过了。
再联想到小皇孙上学后,门门课业都拿得出手,上书房的夫子们对他多有夸赞,正宁帝便更加开怀,心中的某个决定愈发清晰。
同为上书房的夫子,萧景曜当然知道其他几位夫子的所思所想。大家都庆幸小皇孙不像福王,不然,光是想想福王当年的丰功伟绩,夫子们都是一阵窒息。
有了福王这个对照组在,正宁帝问他们小皇孙的课业如何,夫子们可不就卯足了劲儿将小皇孙夸到天上去吗?
那可是福王的儿子,不愧是陛下亲自带在身边教养出来的,身上一点福王的恶习都没有。
过了年后,李首辅三次上奏折要求致仕,正宁帝再三挽留,终于批准,让他留在京城,若是朝中有什么大事,旁人拿不定主意,正宁帝还能派人请李首辅进宫商议。
三辞三留什么的,这都是官场的老套路了。一般来说,为了彰显帝王爱惜人才,朝中重臣想要致仕,皇帝都会多留几回。第一次上折子请求致仕立马就被皇帝批准,那就证明皇帝看这人非常不爽,一点面子都不想给他留。
李首辅显然不在此列。
他在合适的时机致仕,在正宁帝和福王心中留下的都是好印象。李家儿孙没有特别争气的,只有一个小儿子考中了进士,资质也是平平,现在正在翰林院。李首辅也不为家人求官,正宁帝同萧景曜提起李首辅就赞不绝口,觉得这才是忠臣该做的事。
萧景曜认真点头,表示自己一定向李首辅学习。
正宁帝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