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之所以把碎葡萄连皮一起丢进酒坛里,一来自然是因为葡萄皮上那层野生酵母菌可以用来自然发酵;二来是葡萄酒需要葡萄皮的颜色,也就是那种漂亮的紫红色。妙儿心想这北宋一定还没有颜色为紫红色的酒,这点在卖的时候也可以弄成一个噱头。

妙儿和巧娘一点一点的把踩破的葡萄都放进酒坛子里,并且每个酒坛只装到七成满,把葡萄装完后他们才动手把酒坛密封起来。

密封的时候妙儿率先做了示范,并反复叮嘱巧娘封坛时不要密封得太紧―――因为坛子里的葡萄发酵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如果酒坛装得过满会让宝贵的葡萄酒汁溢出酒坛,而密封得过紧则可能会让酒坛子爆炸!最重要的一点是葡萄发酵时也需要微量的氧气,所以一定不能将酒坛子密封得太紧,否则将会发酵失败、功亏一篑。

因头一回试着酿制的葡萄酒不多,全部装满密封好后也就只有八坛,妙儿买的空酒坛子不大、每坛大约能装一斤酒左右。把那八个酒坛子都一一封上后,妙儿和巧娘一起把它们搬到了阴凉通风处,一个挨一个的排好。

妙儿知道这葡萄装入酒坛后,大约会在十二个时辰内发生化学反应(发酵),具体表现为葡萄汁中会有较多气泡产生……

妙儿前世酿制过好几回葡萄酒了,自然知道这一步是酿造葡萄酒最最关键的步骤,于是为了能够顺利的把葡萄酒酿制出来,妙儿把时间掐得十分准确,一满十二个时辰就挑了一、两坛酒,揭开盖子细细的查看……

确定酒坛内已经产生气泡进行发酵后,妙儿便开始用筷子将葡萄皮压入酒液中,压完才重新封上酒坛口,每坛每天压两次,目的是想让那些葡萄渣沉淀在坛底。

妙儿记得发酵产生后一到两天内,必须往酒里加白糖促进发酵,于是第二天她便把事先买好的半斤白糖分别加到酒坛子里。这放糖的分量比例也不难记,大约相当于用来发酵葡萄重量的1/20,例如10斤葡萄按照比例需要放半斤糖……而将糖浸入葡萄汁里后还要将它们搅拌均匀才行。

巧娘不明白酿酒为何要放糖、以为放了糖后这酒就会变得甜甜的,于是她少不得又好奇的追问妙儿原因,可妙儿却不能把这些现代人研究出来的原理告诉巧娘,只能含糊其辞的随意说了几句话糊弄她……

其实放糖的作用一是为了促进发酵,二是为了提高酒精度,妙儿记得每升葡萄汁每加入17克糖可提高酒精浓度一度,以此类推。这还要多亏妙儿前世酿酒的次数较多,也把每个环节都查得十分清楚,否则这些数据她穿越后还真不一定全都记住。

当然这些几分之几在古代妙儿是计算不出来,她以前酿的少、都是凭着经验与直觉判断出每一坛大概放多少糖,这次也则直接把糖分成十分,然后分两次放到酒坛里―――头一次是在两天内,第二次则是在发酵产生后的三到四天内,每次都必须把糖浸入葡萄汁中搅拌均匀,这样才能让糖发挥效用。

放完糖后妙儿就暂且不去管那几坛子酒了,每天该干啥照旧干啥,一直到过了大半个月,妙儿觉得时候差不多了、才挑了一坛子葡萄酒打开验收最后的成果,这验收成果除了细细观看酒的成色外,妙儿还要亲自品尝才能判断出成功与否……

第二十五章 又一对欢喜冤家

巧娘一直很期待最后的成品,于是妙儿一开坛她就凑了过来,问道:“怎么样?这酒酿成了没?”

“哪有那么快?得先看看坛子里酒的浓度,看看酒成形了没!”

妙儿说着便把酒坛子搬到明亮的地方,仔细的观察起来,很快就发现酒坛中已经很少有气泡了,且基本上只剩下没有颜色的葡萄皮和葡萄籽!

这样的情形让妙儿心里一喜,道:“我瞧着那些葡萄汁应是差不多变成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