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知县互相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这个钱数正好是他们给郑无疾过生日时送的银票。
一两不多,一两不少。
“各家的工钱,青壮劳力每人每日五十文,妇女与六十岁以下老人,每人每日三十文,十五岁以下孩子、六十岁以上老人,以及怀有身孕的妇人,每人每日二十文。
各家各户每日出工都有详细记录,半点儿也不会错。
稍后便按所在的县分别领取,今日领得一半工钱,等朝廷的拨款下来之后再领另一半。”郑无疾依旧笑眯眯的,并不显得如何志得意满。
而下头的百姓则已经高兴得手舞足蹈。
工钱给得高,每家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往年这个时候,每家的劳力也会出去找些零活儿干。
可一来赚不到这么多,二来也没有连着做三个月的。
就算是能找得到较为长期的活儿,也没有地方会用老人和孩子。
而挖河渠,全家老少齐上阵,干一天有一天的工钱,还不算之前管的两顿饭。
这怎么能不让他们高兴呢?
“知州大人可真是咱们的父母官呀!”老百姓一改之前的冷嘲热讽,对郑无疾充满了感恩。
“可不是吗?当时我想请那么两天假,看管咱们的人还不许,我在背地里骂了好几天呢!”有人心生愧疚,“早知道有钱拿,我可不耽误!”
“提前说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来分一杯羹呢!”年纪大一些的吃过这个亏,“有得有多少冒名顶替的?”
远了不说,有闹荒年的时候,朝廷拨下来的钱粮,最后都被许多空头的人名给领去了。
能分到老百姓头上的,都是减了又减,扣了又扣的。
“哎呦,有了这个钱,我们家二小子明年娶媳妇儿可就不用愁了!”有个婆子高兴得哭了,拿起衣襟抹眼角。
“可不是怎么着,里外里都划算!这三个月咱们家里的粮米可省了不少呢!”
本来他们年年都过着欠账的日子,粮食也常常不够吃。
而郑无疾此举一下子就让老百姓有了盈余,他们祖祖辈辈盼望的不就是有个丰年吗?
第545章 棋高一着(求票)
郑无疾示意众人安静,然后说道:“这第一块石碑上的人,都是陈州的功臣,刻石记功,为的是让陈州百姓永远记得他们的功德。”
石碑正面刻的是此次开挖河渠的时间和工程概况,以及捐钱捐物的事迹,背面则是这些人的姓名。
上头没有郑无疾的名字,写的是徐春君。
淮阳王的名字也在其上,后头的钱款写的是三千两。
郑无疾生日的时候,淮阳王府的管家送去了三千两银票。
“本官提议,咱们向这些仁厚之士行礼致谢,若无他们的慷慨解囊,又何能如此顺利完工?”郑无疾道。
此话一出,百姓立刻山呼响应。
郑无疾带头鞠躬行礼,他身后站着的几万百姓也一同行礼。
此情此景,十分壮观。
被感谢的众人也忙还礼不迭,这件事虽是郑无疾瞒着他们做的,可对他们也很有好处,因此这些人对郑无疾丝毫没有意见。
他们本意只是为了给郑无疾人情,如今郑无疾把他们的钱用在了这地方。
可以说既领了人情,又露了脸,两全其美。
“这第二块和第三块石碑上刻的都是参与此次工程的人。”郑无疾指着另外两块石碑说,“这河渠是举全州之力开凿挖通的,也将惠及全州百姓。
无论灌溉行船,吃水洗衣,皆自取用,官府不收取一文。
然每年修护,也须上下协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