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霏玉:那干吗去了?
石含章打了挺久字,同样发来一段流水账行程汇报:睡得有点晚,起得也有点晚,起来之后不是很想继续开,就又续了一晚房。那天我们没去读者博物馆,今天我自己去了,又去了一遍读者咖啡厅,今天有位置,在那里坐了一阵,吃的东西和咖啡就凑合吧。[图片][图片][图片]
石含章:晚上随便找了点东西吃,带小狗出来散步,现在在中山桥上吹风。
又传来几张照片,似乎是现拍的。
依旧是璀璨的灯火,斑斓的河水和熙攘的人群,还有不小心蹭进镜头的小狗尾巴。
石含章说:那天你就在这里亲了我一下。
第41章
恨人类科技不够进步, 还没发明出手伸进屏幕就能摸摸对方脸的技术,谭霏玉又想起之前和石含章闲扯,说希望有能瞬移到工位的黑科技, 现在想想真荒谬, 如果真能瞬间移动,想下一秒就回到他身边。
……
之后几天, 谭霏玉首先把孟亦找过来,和一个名气还挺大的独立书店主理人见了面,初步定了要办一个《一粒神》座谈会,先在广州试一下, 效果好再去别的城市分店巡回座谈。
那时在景点里被他们拉住采访和塞了样章却没在社交平台上有什么动静的游客, 在看见视频有了热度以后,纷纷回过头来发起repo,尤其是被公众人物提过一嘴后, 有些人本来和这个活动毫无关系,也会发一些“啊啊啊我是第二天去的马蹄寺错过了采访不然就能被水晶看见了”之类的动态来关联一下。
而且这东西有马太效应, 也有人当天被采访完就发了博, 并无人在意,然而在有了基础热度后, 现在提及这个街采和这本书的动态似乎都会被推流, 形成良性循环。
这个热度不能断,过一阵这一篇目的全文会上传在线阅读平台, 到时候再找一些达人发文评,发酵一段时间后,举办这样的座谈会正好。
按照惯例,这种活动一般都是新书上市才会举办,但谭霏玉已经决定等这本书敲定好出版社之后直接开众筹, 所以上市前的声量一定要大,之前的推广视频只是一个开始。
开众筹倒不是因为没钱,只做这一本的话无论如何还是能想办法做下来谭霏玉所说的没钱,想找合伙人主要是考虑工作室的长期运营,不是缺做单独某一本书的钱。
实际上众筹更多时候也是一种营销方式,这种营销方式在各行各业都已不新鲜,当然也爆过雷。然而对这本书来说,谭霏玉认为这同属于“选中读者”这一范畴,还是值得一试。
说到底众筹的模式和预售区别也不大,但换成“众筹”这两个字,提前花了钱的顾客会对商品产生一些责任感,尤其如果编辑和创作者出来说说做这本书所遇到的困难当然也要把握好度,不能太夸大其词,否则有卖惨之嫌大家的心情会从“我只是买一本书”变成“我是在帮助他们做出一本书”。
有了责任感之后卖安利都会更积极,如果到时候书真做出来了而且销量可观,只要销售方的任何一环都没闹什么幺蛾子,大部分读者比起“作者赚麻了吧”,反而会隐隐觉得“太好了这本书终于还是出了,卖这么好也有我一份力”。
同样是卖书,通过众筹的方式,读者拿到书以后除了可以享受文字,还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价值。对出品方来说也能拿到实打实的好处,至少印刷款之类的都不用提前垫太多钱,现金流也能健康一点。
这种营销方式也许“不纯粹”,可为了走上理想之路,有时候要牺牲一些纯粹性。
……不过这都是很理想的情况下才能达成的,等到了真办活动时可能会有很多预案都预不到的奇葩问题。
带着孟亦应酬完,把书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