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3)

当今天子在婚姻上的命格比较奇特,弱冠登基,不过五年换了三个皇后。

这不是天子性情上有何不足,纯属命中带霉,第一个皇后生大皇子时难产,没了;第二个皇后生二皇子时难产,又没了;直立到第三个皇后终于命硬些,挺住了,育有一子一女,好好地活到了现在。

看上去天子妻宫虽然有碍,但于子嗣还是顺畅的,膝下光嫡子就有三个,怎么也不必为国本发愁了。但其实不然,排行居长的两个皇子一个生得太晚,一个生得太早,先天皆有不足,都打不会吃饭起就要吃药,堪称一对难兄难弟。

并且不止于此,元嫡所出本该是毫无疑问太子人选的大皇子尤其更惨些,因为他不但身子弱,据说脑子也有些咳,愚钝。

关于这一点是沐元瑜有回无意中从滇宁王与滇宁王妃的谈话中偷听到的,大皇子幼时被天子护得十分严实,内外只以为是因大皇子体弱,直到渐渐长成,大皇子作为最可能的太子人选,无可避免地受到各方瞩目,即便是天子也无法把他如深闺少女般一直藏着,他脑子可能有那么点微恙的弱处终于暴露在了人前。

关于这些事,滇宁王当然比她更为清楚,没有多问,只颔首道:“不错。”

张桢继续道:“晚生位卑言轻,但既选为御史,食君之禄,当分君之忧。皇长子现今已有十八,展眼便将弱冠,陛下不定立国本便罢,连开选秀择皇长子妃都一直拖延,晚生座师杨阁老为此多次催促上奏,陛下只是回避此事,晚生情急,面君时附骥谏了几句”

他倏然收住话头,大约是下面怼皇帝的话不太好说,只是神色萧然,叹了口气,“便惹怒了陛下。”

滇宁王目光微闪,和声道:“如此,世侄是为国尽心了,一时磨折,不必放在心上。”

沐元瑜敏锐地察觉到:她爹换了称呼。

开始见都不要见人家,见面没几句话功夫,成“世侄”了。

张桢是在官场里混的成年人,对此人际间的微妙变化更加敏感,面色当即微微一振,忙道:“不敢当王爷夸奖,都是晚生职责分内之事。只恨晚生无能,终究没能谏得陛下改变心意。”

滇宁王问道:“依你看,是为何如此呢?”

张桢道:“陛下只是咬定大皇子体弱,不宜过早成婚。”

滇宁王沉吟不语。成婚跟体弱其实并不冲突,暂不圆房就是了,退一步说大皇子身边不会少了伺候的人,他真想怎么样,不说宫女了,拉个太监都能成事,哪里是不娶妻能拦得住的。

滇宁王再问:“本王久居南疆,不熟京中境况,四位皇子各是什么脾性,不知世侄可否为我分说?”

张桢一怔,滇宁王这个问题是很直接了,等于要他点评皇子,虽则本朝言路宽松,茶楼酒肆里指点江山的大有人在,但他作为在朝官员,面对藩王又是另一回事,说话不能不慎重。

他的犹豫不过片刻,很快便下了决定,既是来刷存在感的,焉能不拿出点干货?他本籍江南,学成进京为官,生平所经之地皆是富贵繁华,南疆这等偏远地界在他心中比虎狼之地也差不了多少,不但穷山恶水,还遍地刁民,不找个后台罩着如何混得下去。

“晚生为官日浅,要说皇子们的脾性,着实是不很清楚,不过王爷动问,晚生不能不答,只可将听到的一些闲语转述,还请王爷见谅。”

这是应有之意,张桢要是敢一点铺垫不做,大咧咧地直说“大皇子怎样二皇子如何三皇子四皇子又如何”,滇宁王倒懒得搭理他了,这不但愣头愣脑,而且一听就是胡吹大气,他一个外朝御史,上哪切身接触大半时间养于深宫中的皇子们?

张桢想了一想:“要说大皇子殿下,因他先天体弱,陛下极少让他现于人前,连先生都是单独命了翰林院一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