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贾元春死的时候已是一个小老太太,这个也很古怪,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才选凤藻宫”没多久,贾元春就四十三岁了。高鹗他续《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他也没有很大的时间跳跃,没有说现在过了三年、过了五年,他没这么说,他就那么煞有介事地,按前八十回的那个时间顺序往下写。他写到贾元春死的时候,离元妃省亲也不过是几年的事情,这样往回推算的话,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妇女,还能得到皇帝那么大的宠爱吗?也没有生下一个儿子来。当然,他有想象的自由,问题是我不跟着他想象,我觉得他这个读起来不舒服。按我的分析,贾元春在省亲的时候不过二十四五岁,我那样算,和书中对其他年代的交代是对榫的,和真实生活当中曹家的情况也是能够大体对榫的,所以我觉得我的这个思路应该还是成立的。何况古本上写的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就是意味着两个猛兽进行恶斗,在这个过程当中,贾元春不幸地一命呜呼,最后只得到一个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样,我们现在就把贾元春的判词完全读通了,它不再是不解之谜,更不是什么死结,是个蝴蝶结,一抻就解开了。
当然了,第五回不仅是通过一个判词来暗示贾元春的最后结局,还通过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当中的一支曲《恨无常》,来概括贾元春的命运。因此对贾元春的死亡原因如果要做探究的话,就必须对《恨无常》曲以及书中其他的一些描写来做研究,来做分析。我的下一讲,就将专门跟大家一起来讨论贾元春之死,我们下一讲再见。
第五章 贾元春死亡之谜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问题就是贾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因为我们现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后曹雪芹关于贾元春的描写了。因此,我们只能够从第五回里面,曹雪芹写下的对贾元春命运的暗示里去分析。上一讲里面,我已经分析了关于贾元春的判词,指出按曹雪芹的情节设计,她不是像高鹗续书里写的那样,很太平地薨逝在凤藻宫,她是因为虎兕相争,在一场权力争斗当中,悲惨地死去。第五回除了判词,还有曲,现在我就要把关于贾元春的那一首《恨无常》曲,探究一番。判词和曲,总的意思是相通的、相同的,但是在对一些具体事件、具体情况的交代上,又各有侧重。
《恨无常》曲是这样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对于这支曲,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它究竟怎样预示了贾元春的死亡?
这首曲曲名叫做《恨无常》,大家再想一想关于秦可卿的那首,曲名是什么呢?是《好事终》。两首曲的曲名搁到一起,触目惊心。我认为,两个曲名体现出了我在前几讲里面所说的那个因果关系。秦可卿和贾元春是扯动贾家命运的两翼秦可卿的好事终了,很快贾元春的好事就来临。但是贾元春的最终命运仍然不好,所以叫《恨无常》。什么叫无常啊?如果始终不好,就叫常不好,始终好就叫常好;情况总在变动中,没有什么是可以持久的,而且往往那变动也无法预测,因此也就无法控制,无法避免,这才叫无常。各种状态都不能持久,如果是不好的状态不能持久,当然挺不错的,但是贾元春命运的悲惨在于,她的好运不能持久,所以她所谓的“恨无常”,实际上也等同于“好事终”。曹雪芹在营造这些《红楼梦》曲的时候,真是呕心沥血。
这个曲我们要一句一句地去体味。“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这两句我觉得跟秦可卿那个曲的曲名真是挺对榫的,你把秦可卿的《好事终》那个曲名挪到这两句前头,不也挺恰当吗。“荣华正好”,结果“无常又到”。“无常”既是一个意味着事情不稳定,经常变化的名词,同时在中国过去的社会里面,它又是一个特指。什么叫“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