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2 / 2)

来沈家二房人才辗转得知,当日递话乃是薛庭儴的授予。

至于为何?

也许是因为当年夏县县衙沈复援手,救清远学馆一脉幸免于难;也许是因薛庭儴当日之所以能连中小三元,也有沈家的一份功劳。

总之这份人情还了,薛庭儴也从未再表现出对沈家任何另眼相看。

而沈家虽是幸存,却因沈学的缘故,频频受到牵连。不光沈二爷的官没保住,沈家其他在外做官的子弟也是举步维艰。

见此,沈家壮士断腕,命族中其他有功名的子弟俱皆辞官归家。

这其中便有排行为三的沈复,和排行为六的沈挚。

今日若不是沾了个山西的名头,像他们这种根本报不上名号的,估计连薛府大门都进不了。

谁能想到当年还要仰仗沈家鼻息的小子,今时今日会成长到如斯地步?

户部尚书,三十多岁的阁老,皇帝的心腹大臣,说是权倾朝野也不为过。

一步错,步步错。

若是当年沈家没有快那么一步,而是再踌躇一二,也许今日立于薛家之位的,当是他们沈家。

而不至于像如今,虽不是丧家之犬,却是小心翼翼,苟且偷生。

只可惜感叹什么都晚了,沈家若不想继续这样下去,就必须把握住这次机会。

这么想着,沈复的心情平静下来。

遥望着伫立在不远处,和上门宾客谈笑风生的儒雅男子,他的步伐缓慢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