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该去逛逛。今日多谢二位帮忙救火。”
“哪里哪里,应该的。”
“小事而已小事而已。”
韦蒲自作主张带二人上船,船长虽十分不愿意,奈何为保全“满江漂”船局的社会形象,也只能忍了,心里一直想把二人扫地下船。此番二人主动提出,自然是求之不得。
船至鄱阳,二位主角婆婆妈妈的同船上的每一个人道别――以及下船后与白守高碰个正着,不如待白守高离开后再下船。二人一直磨蹭到再不走就会被塞进灶里当柴烧掉,才带着胖乎乎的荷包,做出依依不舍的样子下船离开。
场景,鄱阳码头。抚额,本导演并非在思索如何拍摄,而是为如何写景而犯愁。需知本人不擅此道,但作为小说,景物描写又是必须的,委实伤神。在本人构思的空档,各位看官先去听一下现场记者对剧组工作人员的采访哈。请在脑海中构想一幅忙碌的、乒乒乓乓的拍摄准备现场。
记者首先抓到的是搭景协调。这位干练的中年男子正抬了个小喇叭指挥场景的最后搭建:“湖上的船排开点,不然全景空了。6号船船头的衣服谁的?快拿开。码头上的货物往右挪3米,挡镜头了。各摊位搭好的向我示意……”
记者:“你好,请问……”
“没看我正忙么?油漆工抓紧补漆!”
“厄……就一个问题。请问本剧的场景设计风……”
“这个你该问艺术指导。”协调叔叔打断道。看着我们记者楚楚可怜的样子,又扔了句:“这种小制作的剧,一句话,花最少的钱,搭最实用的景。”
现在记者话筒对的是花白头发、花白络腮胡的摄影指导。摄影爷爷咂了口雪茄,喷云吐雾道:“安导演最关心的是构图,因为设备、参数、光线她都不太懂。不过作为一名合格老道的摄影指导,这些东西我会替她把握。”爷爷又咂了口烟:“安导演的构图都非常有特色。比如‘核桃号’上观察甲板货物那场戏,其中一个镜头是从船右下方拍摄,船身在画面上形成一条斜线;画面右方中间是货物,上方是两位主角溜溜转动的眼睛;左下方露出船长和部分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