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找了个典型摆上来。
这次的问卷不是简单的问句,而是陈述句:[接下来您会看到一些描述。请从-33中选择认同程度。]
最爱老婆:问卷中问“你在星网环境下没有隐私。”,他选择了3,强烈认同。
“你在星网中,意外.遇见现实中的熟人。”他选择了1,有时。
“你的熟人会注视你的星网。”他选择了-3,完全没有。
次日,@最爱老婆看到了自己女朋友浏览自己主页的痕迹。
安命:“最爱老婆这个id……?”
系统:【对,没错,刚改的。】
安命沉默。
系统噤声。
安命最后看了眼问卷,“有人在注视你。”请选择。
“系统,你发现了吗?这是陈述句。可明明第一份问卷,是问句。”
【有什么问题吗?】
安命想了想,没继续说,系统大概理解不了。
但安命做这行的,所以很懂。那就是,一个人习惯了一种句法结构,其实往后很难做出改变。
问句就习惯问句,陈述句就习惯陈述句。
但0.0却改变了问卷的模式。
安命眨眨眼睛,骤然意识到
悲伤土豆条第一次说,回复的人受到了诅咒。那是因为0.0在问卷中,用陈述的口吻说:[请重新选择]
而悲伤土豆条第二次说,做过问卷的一些人认为自己受到了诅咒,那是因为,0.0第二次通篇都是陈述句。
第二次的陈述,像是对第一次的确认和改进
安命感觉,这些问卷有点像是,练习。
从问卷一的体裁,问法,模式,再到问卷二的更迭。
甚至从目标的选择,这一切都像是一场练习。
对面的0.0还在沉默,安命率先发送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