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卷子乃是旧例,皆因皇帝有可能与众朝臣意见相左,方便从这些里面按用升降。
天元帝看过排名和卷子,向内侍道:“传与众爱卿看过。”
众臣子都轮流看了,又相互传着读过试卷,一时心思各异。
天元帝不急着下断论,仍像之前那样问众人有何见解。
殿内先是一静,片刻后,有人出列,“老臣以为,那秦放鹤年纪尚幼,出身微寒,一路走来太过顺畅,难免心浮气躁,不如压一压,也磨磨性子……”
话音刚落,便又有人反驳,“卷子大家也都看过了,是好是歹,诸位心中自有评判,岂可以年纪论?”
在场的殿试当日大多都在,也了解热门考生的风格,虽然糊名,也等于没有,一看就知道谁是谁的。
若大家水准都差不多,也就罢了,可秦放鹤那份卷子明显优于众考生,行文扎实,写得也够细致,显然曾深入了解民生,下过苦功夫的。
公里公道的说,不像考生答卷,更像地方官入京述职!
够扎实够沉稳了,哪怕直接拿出来用都行,还磨得哪门子劲!还觉得这孩子幼年不够苦吗?
说话那人正色道:“若董阁老在时,他也必然不会叫自己的徒孙做状元!”
众人只看着他,神色各异,却无人接话。
董春若在,确实会推脱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