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就能退烧了。现在咳嗽吗?”

启灵摇摇头,声音软软的:“不咳。”

郑夫人松了口气,见苏合香收拾药箱准备告辞,连忙挽留:“苏药姑别急着走,难得来一趟,坐下说说话吧,”

苏合香想了想,点头道:“也好,那我再坐会儿。”

她转头看向启灵,笑眯眯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呀?几岁了?”

启灵眨巴着眼睛,乖乖回答:“我叫启灵,六岁了。”

“哦?那我家巧月比你大一岁。”苏合香笑道。

两个孩子本来就在外面一起玩过,很快重新熟络起来,启灵拉着巧月的手,兴冲冲地跑到院子里玩去了。

两个孩子叽叽喳喳地聊着,童言童语间满是天真烂漫。

屋内,苏合香和郑夫人也聊得热络。她随口提到自家几个孩子都能读书认字,铜柱还在老家时跟着大夫启蒙过,言语间透露出想在汴京重新拜师的意思。

郑夫人心思细腻,听出了她的弦外之音,等苏合香告辞后,便对刚回家的郑守真提了这事。

郑守真沉吟片刻道:“收学徒这事,多一个少一个倒无所谓,但她家毕竟是邻居,又是药姑,这关系得好好斟酌。”

“夫人觉得呢?”他看向郑夫人。

郑夫人笑道:“苏药姑这次来给启灵喂了药水都没收诊金,看来是真想拜师,或者至少是想搭上咱们家的关系。就冲着她的偏方,就值得交好,毕竟谁家孩子没个头疼脑热的?”

郑守真本也是这样认为,只是她家是寡妇人家的孩子,又是邻居,还是要夫人点头才行:“既然她儿子有基础,那她来问的话,你就答应下来吧。”

过了两日,郑夫人见小儿子面色红润,精神头也足了,这才彻底放下心来,有心思料理家中琐事。她对身旁伺候的丫鬟道:“去把昨日买的茯苓糕、樱桃蜜饯、水晶皂儿,还有滴酥各拣一份,装个食盒,送到苏药姑那儿去。”

丫鬟应了声“是”,转身去办。

郑夫人看着被拘在家里不能外出的启灵,心里想着:苏药姑只收了一次诊金,自家若不做些表示,倒显得不知礼数。虽说送点心算不得什么贵重谢礼,但总归是个心意。

不多时,丫鬟提着食盒到了苏药姑的住处。苏合香院中的瓦片已经盖好,工匠门在抹屋里的墙灰,此时她正在院子问工头,有没有相熟的打井的工头介绍。

见郑家丫鬟来了,便笑着迎上去。丫鬟福了福身,道:“苏药姑,我家夫人让我送些点心来,说是多谢您前些日子对小少爷的细心诊治。”

苏合香笑着接过食盒,对丫鬟道:“小娘子且等一等。”说罢转身进屋,不多时又提了个食盒出来,递给丫鬟道:“劳烦你带回去给你家夫人,就说是我的一点心意。”

丫鬟推辞不过,只得接了食盒,告辞离去。回到郑府,她径直去了正院,对郑夫人道:“夫人,苏药姑客气得很,硬是让我带了点心回来。”

郑夫人闻言,笑道:“哦?她倒是个知礼的。”说着,示意丫鬟打开食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