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欲绝,独居在倚庐,四天四夜,不饮不食,亦不见外人,朝中庶政悉数由皇太子赟总揽,上柱国、太傅陈国公纯辅佐监国。次年的六月,武皇忧思抑郁,龙归大海,皇太子赟继位,改元宣政,是为宣皇帝。宣皇继位后,首件事,即是安置先皇的后宫嫔妃,这期间有朝臣上表,言道先皇正宫皇后阿史那氏,为突厥国木扞可汗爱女,现在武皇龙潜,其人因此就不便再住宫中,宜遣人送回突厥国。但宣皇却不纳,反尊封阿史那皇后为天元皇太后,敬养在内宫,待遇犹胜过自己的生身母亲李太后。朝臣因而有不满,私下颇多议论,宣皇只是一笑置之。
消息传到太原后,关逢龙笑着对杨忠说道,宣皇甚有韬略,不输给武皇。杨忠笑着问道,何以见得?关逢龙只是笑,说道,这几年来,突厥国吞并茹茹、铁勒,国势渐隆,兵马已达数十万之巨,对中原早已有觊觎之心,但只要阿史那皇太后还羁留在中原,木扞可汗就必定不会轻举妄动。杨忠顿悟。
宣政二年的春天,宣皇下旨,令杨忠与达奚武率五万人马出讨北齐,这次出征持续有一年光景,北周大军曾一度攻破齐长城,直入北齐晋阳府,但立足未稳,既给北齐落雕将军斛律明月反扑,最后无功而返。杨忠回朝后,对宣皇说道,北齐有斛律明月在一日,伐齐就不会有胜算。宣皇不喜,又憎他是五朝元老,位望隆极,心下遂生出了嫌忌之心。杨忠看得明白,自此谨言慎行,韬行晦匿,甚少再论及朝中事务。
宣正四年,赵王招的妾室越氏生下一女,取名千金,同年,杨大夫人屠卢生下一子,取名瓚,别字恒生。这一年杨坚十七岁,司马靖五岁。
七月,宣皇采信内史王轨谏言,主张要重典治国,遂定了《刑经圣制》法,其典制法度都甚是严苛,令行天下才不过三个月,就有五十几名公卿大夫,因触犯刑律而遭杖死,黎民身死者,更是无数,上柱国独孤信、大司徒长孙览与上柱国元楷、左仆射监军高颖、太傅陈国公纯等人,为此联名上书给宣皇,言道这法令使得国中上下愁怨,若是长期推行,将来必定内外离心,请求宣皇罢行,朝中大臣也都跟从附和,宣皇无奈,只得采纳。
次年三月,汾州留守逻千举兵造反,宣皇借这机会,命元楷、高颖两人为行军元帅和先锋,带五千人马,出兵征讨逻千。四月中,元楷兵陷逻千的连环阵,被困守在汾州附近山谷,高颖单骑浴血突围,赶往帝京洛阳寻求增援,宣皇却称病不朝,更派人将高颖软禁在别馆内,元楷苦撑三日后兵败,被逻千所杀。高颖得到这消息,目眦欲裂,愤然挂冠求辞,宣皇没有挽留。独孤信揣度圣意,权衡再三后,自请远调西北营州,宣皇准奏。不久,太傅陈国公纯也向宣皇上书,称自己患了足疾,不良于行,请求在府中静养,宣皇心下甚喜,欣然准奏。
六月初,宣皇再次诏行天下,颁行《刑经圣制》,今次朝中再无人提反对意见,宣皇大悦,不久赵王招受封上柱国,监理国事,宣皇又将赵王招新生幼女收为义女,赐封为千金公主,一时之间,赵王府上,门庭若市。
这些朝中官员的宦海沉浮,达奚武悉数都写进每月的密报,差专人送至太原给杨忠和关逢龙,杨忠每次见着这些密报,都意味深长的微笑,倒是关逢龙,偶尔会皱着双眉,若有所思。
八月时候,达奚武的密报写道:突厥国木扞可汗病重,遣使来朝,要接阿史那皇太后北归侍父,内人报说宣皇已准行,并已急诏上柱国独孤信回帝京护送皇太后北行,窃闻宣皇今次亦有意要劳动王爷,尚不知真假。关逢龙读完这密报,不禁皱眉。过了几天,果然有内臣来太原宣旨,着杨忠即日动身,赶赴洛阳,护送皇太后北行。杨忠接了旨,着人将内臣带到别馆安置,遂将关逢龙商议,正说话间,管家杨安进来通报,说是上柱国独孤信大将军,轻袍缓带,带着随从前来拜访。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