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话虽然有点肉麻,但孕妇实在爱听,三少夫人越听善桐的难处,脸上的悲苦之色也就越淡,等善桐说完了,她和善桐说话的态度已经很随意了。“你在你婶婶跟前也是尴尬的,小桂统领出身不好,本事越大,你们俩关系就越难相处,还有日后他们家承嗣的媳妇,你也要好生掂量着呢。”
要和一个人拉近关系,单单捧她自然不够,可听她单方面诉了苦,也不算是建立起真正的交情,唯有和现在这样互相吐过了苦水,两个人看着对方才就觉得亲切了。善桐靠在窗子边上,一边望着窗外的街景,一边叹息道,“难相处也就是这几个月了,日后我们在京里,我倒想着越少回去越好。三个女人一台戏,大宅子里的热闹可多了去了,一点都不让人省心。”
她顿了顿,又发自内心地有了几分惆怅,“可京城这个样子,又觉得也住得不开心!在西北的时候,想上街带一顶帷帽,有的是人敢骑马出去,就是不骑马,在路上高高挑起帘子来看看风光也是好的。哪里和京城一样,就是出门,也是从一个院子到另一个院子。这么住久了,觉得人的心都要越住越狭窄。”
三少夫人自小在京城长大,听到西北的风气,简直像是听故事。她不期然站在善桐身边,因道,“我都习惯了!这几年来我也很少出京不出京他都这样子,一出京还得了?偶然在这里站站,看看外头的景色也就罢了。来得次数多了,连店招牌我都背下来。你看,这是米店、香烛店,药铺,绸缎铺……”
一边说,一边不禁噗嗤一笑,有点不好意思地指着一间黑洞洞的门脸,“还有这个,从前不知道,还问人呢。人也不告诉我,后来才知道,这是专……专卖那些上不得台面玩意儿的作坊,还兼卖春宫画儿,最好笑就开在寺院后门对角,据说生意还很兴隆!”
这笑话个中含义实在捉狭,善桐也笑了,“你怎么这么清楚,后来是谁告诉你的呢?”
“我不和你说了!”三少夫人红着脸啐了她一口,又忍不住附耳道,“真有些玩意,很能助兴的,你、你回去问问你姑爷,没准他知道呢……”
正说着,自己也不好意思起来,便又抽身出去,嚷着,“也该下去吃饭了。”便进了净房。善桐自己站在窗前,还看不够那人来人往的景色,她真恨不得自己能变作个男儿,到这广阔的天地间走走不比三少夫人这只笼中鸟,善桐毕竟是曾在外头飞过的!
可这想望毕竟也只能是想望了,她还有几分恋恋不舍,三少夫人从净房出来了她也没回头,看了半天,仔细地分辨着街上的每一个行人,有担南北时鲜的货郎,有进大护国寺的香客,有下馆子的食客,还有
善桐讶异地瞪大了眼睛,目送着一个眉目依稀可见,看得出十分清俊的少年进了春宫作坊,一时还有些不可置信,半日才摇了摇头,回身和三少夫人道,“有意思,居然有个小太监进那个没招牌的铺子里去!”
三少夫人莞尔一笑,“你这就是外乡人了不是?那起混账老乌鸦,玩得比一般人更疯……哎呀,都是肮脏事,不多说了!你要想知道,问你们家那位去!”
善桐也知道这话多半是不大登得上大雅之堂的,也不敢再问,便和三少夫人亲亲热热地携手用饭去也。
242、花落
或许是因为三少夫人实在是过分寂寞,善桐和她说了这么一番心里话,便被她认成了知己,自此后时常送东西上门来,善桐也常常打发人请安问好,虽然碍于是林夫人当家,不能经常见面,但总算也在京城多结交了这么一个朋友。又有孙家、杨家、石家等人也常常打发人来问好的,虽说在京城是初来乍到,但平时也不大寂寞,调弄调弄大妞妞,教她咿咿呀呀地学着喊爹娘,不知不觉就到了五月下旬,从西北来的回信也就到了。桂元帅自然写了一封信来和孙家攀交情其实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