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有再多的心结,经过了这连番的风波,关系自然也有所改善,老太太也和着笑了几声,这才若有所思,“卫家这门亲事,也不是不好,卫太太这样殷勤,一面固然是有意结交,一面可能也真是看善桐可爱。不过……按说以三妞的年纪,要说亲也可以摆到台面上来了,这一味示好又不见动作,也挺费人思量,就不知道卫太太是做怎样的想头了。”
王氏方才倒一心都是榆哥的病,被婆婆这样一说,也不禁皱起眉头,思忖了片刻,才低声道,“恐怕还是顾忌着桂家吧……桂太太一开始对三妞平平常常的,后来倒也上心,恐怕要不是局势大变,还要再接她过去做客的。卫家毕竟要看桂家脸色吃饭,卫太太也不好”
话没说完,老太太已经全明白了。她眼神一闪,又犯起了沉吟,好半晌才道,“三妞还小,再看吧,前头还有个善桃没说亲呢。也不是我们贪图富贵,但这门亲事,还是得往高点说好……”
她的心事,其实和王氏不谋而合,婆媳两个眼神碰了一碰,却没有谁先说破,还是王氏先若无其事地转开了头,轻声道,“榆哥的事”
#
接下来的几个月,村子里的日子就好过得多了。
虽说物资依然匮乏,不说别的,就是老太太惯抽的青条烟,因战火弥漫到了甘肃一带,烟农纷纷背井离乡,今年产量极低,价格更是水涨船高,王氏虽然着意搜求,但都没能给老太太补上货。但至少粮食有了保证,就是来年再荒,村人也一时不至于饿死了。虽说军情胶着,大秦这一面似乎尚未打开局面,但有了粮食,人心顿时平稳了许多。平国公又做主抽调了人马,在后勤线上来回巡逻扫荡,陕南一带很快就安宁了下来。这一年秋天,杨家村里又兴起了粥棚,向那些无路可走的饥民们舍了稀粥,虽说依然是水多米少,但至少能保证这些荒民们一条活路。而很快的,村墙外头那些小商小贩们也都渐渐回来,也添了新面孔,却也有些屋子的主人再也不能回来了。
宝鸡往西安的官道上既然太平得多了,王氏和西安城内的大老爷也就多了信件来往,王时偶然也会到杨家村来看望姑姑,他虽然没有功名在身,但因为粮荒那几个月帮手措置灾民,助力颇多,也不知桂太太向桂元帅带了什么话,居然又被抓起壮丁,也领了一小队人马,在西安同宝鸡、天水之间辗转巡逻,帮着引导疏通灾民返乡之路,又维护官道治安。
到了这一年入冬的时候,含沁也不时会来杨家村落脚:他的差事要比王时的重要上一点,也和二老爷有关,他是来监送军粮运输的。
自从皇上急病,太子临朝,朝中局势似乎已经翻覆了过来。如今的西安城已经成为西北最为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第一个,数万石军粮,漕运也好海运也罢,都从江南聚集到了京城,经过山西进了西安,再从西安发往各地驻军。第二个,晋商在陕遭受重创,尤其于西安城内更是人人喊打,几间粮食商号黯然退出市场,自然要有相应的资本递补进来,正是发战争财的大好机会,各地商人又哪会错过这个大好机会?自然是个个奋勇入驻,虽说西北局势依然吃紧,但无形之间,竟是从百业凋敝,变作了百废待兴。
杨家身为西北有数的大家族,西北所有人都吃不上饭的时候,他们还能吃上白面馍馍,如今一旦商业有了一点转机,则立刻得到风气之先。新族长倒也很肯提携族中众人,这一向频频往小五房走动,同老太太密话。善桐虽然没有份旁听,但多少也猜出来了:宗房这是想要纠结起一股雄厚的资本,进入西安了。
这种牵扯到家庭财产的大事,在小五房一向是老太太做主,如今老人家年纪大了,也不过是偶然过问王氏的意见。善桐自知她身为孙女,这样的家庭基业是绝没有她的份的,因此索性也就不多过问,这一日早上起来给老人家请过安没有多久,见族长和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