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不是靠发发牢骚就能解决的。
好在宜都公?主没纠结,情?绪因窦婴而得到安抚的她又埋头处理政务了。
宜都公?主通过将韦执谊和二?王等贬到地方上去来?放缓革新派改革的步伐,避免守旧派的疯狂反扑导致革新彻底失败。
她虽然?不认同革新派上来?就大刀阔斧地改革,也知道革新派内部的问题,所以她准备沿用部分改革政策,用张棹歌的话?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了韦执谊与二?王之前的对比,她的政令推行下去的时候,受到的阻力倒是小了许多。
毕竟宦官的权力已经被收拢,神策军掌握在张棹歌的手中虽然?她也是外臣,但窦婴替她打包票,宜都公?主也抱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念头,继续对她委以重任。
毕竟有她在,各地的藩镇才能老?实不生事。@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宜都公?主的第二?项政令是迁都到东都去。
也不是迁都,而是想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东都。
这个计划遭到了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对,毕竟占据了众多关隘,以易守难攻著称的长安都曾失守,迁都洛阳,还嫌城破得不够快吗?
宜都公?主考虑的是漕运,长安虽然?有天然?的屏障,可?同样的,这儿粮食产量少,每年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灾荒,这使得长安十分依赖江南地区的粮食。
而漕运的航道经过之处都是手握重兵又不太?听话?的藩镇地盘,哪天他们叛乱,随便卡一卡漕运,长安上下都得饿死?。
知晓唐末著名历史事件的张棹歌记得黄巢攻打长安时阻断了粮道,僖宗外逃,不少宫妃和公?主都活活饿死?了。
宜都公?主虽然?不能未卜先知,但长安缺粮食这个问题是大唐开国?没多久就存在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问题很难改善,所以迁都才是上策。
但面对那些虎视眈眈的藩镇,迁都不是把自己送到他们面前吗?
对此,宜都公?主的底气自然?是张棹歌与飞火神器。
纵使那些藩镇偷到了飞火神器回去研究,他们也研究不出同等威力的飞火神器。
朝臣又劝宜都公?主,难道要把国?势寄托于张棹歌一人?
哪天她死?了,飞火神器的秘密随着她的去世被带到了地底下,那藩镇势必会反扑。
宜都公?主态度坚定:“那也只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我有这几十年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了。”
到最后,宜都公?主带着皇帝和朝臣迁都,在神策军的护卫下迁都,留下一部分人坐镇长安,趁此期间经营囤积足够的粮食,他日洛阳真的失守,他们退回长安也还有一线生机。@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随着政治中心转移到洛阳,附近的节度使兵权都被收回,改置防御使。
防御使只专防御之事,权柄没有节度使那么大,对洛阳的威胁自然?也不大。
他们防御的自然?是河朔,不过河朔三镇这些年都乖巧无比,以往节度使死?了,他们的牙将会自行任命留后,驱赶朝廷派去的节度使。如?今他们不敢这么干了,朝廷派去的节度使,他们只要敢驱赶、生乱,必定会迎来?神策军无情?的镇压与清洗。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吐蕃与南诏之外,朝廷暂时不用为地方叛乱而发愁了。
宜都公?主也可?以安心地打理内政。
多年后,傀儡皇帝李绾在打马毬时坠马驾崩,他年仅三岁的儿子被扶持为新帝。
一年后,有大批国?子监的学生请命让幼帝禅让给宜都公?主。
因为这些年,国?家在宜都公?主的治理下颇有起色由于战事少,军费的支出也减少了,朝廷不用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