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月把银票给秋菊“秋菊你抽空去钱庄把这银票兑了,换成散银子回来使”。
徐新月出嫁,徐家是给一些嫁妆但并不多,现银给了300两。徐新月知道兄长家情况,没有要银子的。到了王家几日,也对王家的情况有些了解。
王家没人经商,主要收来源就是乡下的千亩良田收入,还有王东的俸禄。
王东的字很好,偶尔还会应邀给人写写牌匾或者是对联什么的,赚些笔墨费用贴补家用。
但王东酷爱收藏字帖,尤其古代名人字帖,那个很烧钱。再加上王宵在书院读书,王家祖父母担心孙子在城外读书会过不好,特意在书院租了房子陪读。这一笔笔开销下来。王家的收支勉强平衡。
秋菊接过银票收好“夫人,老太爷和老夫人派人传话,说他们明天要带少爷回书院读书了”。
徐新月恩了一声,因为李夏的事情,徐新月没有多少心情去关注王宵,走就走吧。又不是不回来了。
“夫人,少爷怎么说也是你的继子。这回书院,你多少也得去看看问问”秋菊也知徐新月没心情关注王宵。但徐新月嫁到王家,为了以后着想,哪怕是做做样子,这继子 徐新月也得去关心关心。
听了秋菊的话,徐新月收拾情绪“我记得陪嫁里有一支狼豪笔,秋菊你去找来,再配上块好砚台”。
秋菊很快把东西准备好。徐新月去了王老太太院子。王老夫人此时正和王老太爷抱怨媳妇“从娘家回来,也不知来请安。”
王老夫人对徐新月并不满意,但老伴和儿子满意,她也不好说什么。
“好了,新媳妇已经进门。就好好相处。以后她要跟咱儿子过日子的。”王老太爷劝着,对徐新月的身份,说不介意不可能。但权衡利弊后,王老太爷也深知徐新月是王东能找条件不错的。两位兄弟有本事。她原先的李家也是有能力,这些以后都可以是儿子的助力。
王老夫也知道这些,但心里多少不得劲。哼了一声不说话。
下人来报徐新月来了。
“你看看这不就来了”王老太爷对老伴说了句,让下人唤徐新月进来。
“给爹娘请安。”徐新月面带笑意的给两位请安。
“快起来坐吧”王老夫人虽然私下说着,但面对徐新月时,却是另一副面孔,完全看不出来心里对徐新月是一点都不满意的。
徐新月起身坐下“爹娘,您二老明天就要陪宵儿回书院了。”
“恩,你和大郎成婚,宵儿特意请了几天假。如今三朝回门已过,他要回去把这几天耽搁的课补回来”王老夫人说道孙儿时,脸上的笑容真诚了许多。
“宵儿真是用功,东西都收拾好了吗?这天气开始热了,夏衣什么的都准备了吗?”徐新月关心的询问。
见徐新月对王宵有关心,王老夫人心中的不满又去了些“都准备好了”。
“我陪嫁里有一支狼豪笔,请您转交给宵儿”王宵大了,徐新月也不好见对方。把笔交给王老夫人。
王老夫自然知道这笔好,之前就想给王宵买,但一支要30两银子。王家并不富裕,就没买。见徐新月拿来给王宵,王老太太笑的更真诚些了。
从院内出来,徐新月回到自个院内才算松口气。这一天的真累啊。待第二天送走王老太爷、王老太太、王宵三人后。徐新月开始打理王家的事情。
真正上手才知,王家哪是平衡,是收小于支。若不是还有些家底,早就撑不下去了。
徐新月和王东商量后。将家里人员调整,每个岗位留下必要的人,其他的就是统一在一块,带人给这些丫环婆子做些培训做绣活。第153章 去王家
做好的绣活,就在徐新月的陪嫁铺子里卖。卖的收入,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