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1 / 3)

“十月初一,寒衣节。”刘翠娥打好了鸡蛋,再往大锅里倒点子油,刺啦一声,一锅软嫩金黄的摊鸡蛋便出锅了。

其实是干惯了的活儿,只要在陈家,每个人像那织机上的梭子一般,下意识的就要转起来。虽说只是古早的记忆,可锦棠知道此时该做什么。

婆婆齐梅有个老妈子,但那老妈子尊贵着了,在家只服侍齐梅和陈淮安两个,做饭洗碗,向来都是儿媳妇的活儿。

所以罗锦棠见粥锅子刺啦啦往外冒着泡子,连忙揭开盖子搅了几搅,再捡了两张早晨新出的豆腐皮出来切成丝儿,跟泡好的粉丝豆芽儿一起拌了,热油葱花一淋,还刺啦啦的冒着油香气,两个菜并一锅子粥,端着就进正房了。

正房里,陈家三父子都已经坐到了桌子边儿上。

陈家在这渭河县有田有地,还经营着点子走口外的小生意,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个书香人家,陈杭是陈家老二,上头还有个叫陈进的哥哥,另有一个叫陈全的弟弟,一大家子,住在一条街上连着的三道院子里。

陈杭亲生的儿子有两个,老大陈嘉利今年二十四,前年考过一回举人,没能考得上,如今还在攻读。老二就是陈淮安,老三叫陈嘉雨,十五岁就中了秀才,在整个秦州都算得上是个神童,《三字经》、《千字文》早已背的滚瓜烂书,如今已经在学四书五经和论语。

于四书五经上,他经常出言独到,于书院里连夫子们都赞不绝口的。

锦棠把饭摆在桌子上,便听婆婆齐梅说道:“好了,吃罢了饭他们兄弟还要去学堂,大清早的考什么考,你要真有学问,早考上进士当官儿了,那还需要在县衙坐硬板凳。”

陈杭是个屡考进士不中的举人,在当今朝廷,举人若是考不上进士,除了等着三年一考之外,还可以到县衙去坐班,帮县太爷处理政务,职务就叫朝奉郎。

说是处理政务,其实就是坐硬板凳而已,一坐一整天也没人会搭理他。

但在这个家里,公公还是极具权威的。三个儿子在他面前大气都不敢喘,也就唯有妻子齐梅敢说他两句。

听到这儿,锦棠也就出了屋子。她记得自己和陈淮安成亲一年后,陈家发生变故,败了家业,俩人就搬出去单过,做生意了。

103.孪生之喜

最快更新锦堂香事最新章节!

加油, 再多买一点点,你就能看到我的更新了哦。  许时白日里受了惊吓的缘故, 锦棠眼看进入梦乡, 就会猛然一抽,待抽过了, 抽噎两声,又轻轻叹一口气,似乎极为伤心。

只要她一抽, 陈淮安立刻便伸手过去,如拍小婴儿一样轻轻的拍抚着。

两辈子她都有这样一个惊惧难安的毛病, 只要陈淮安在身边,坐在身畔, 伸手轻轻拍拍,她于梦里抽噎片刻, 哭上片刻, 挨着他一只手,也就睡稳了。

他轻轻合上书, 是一本宋代朱熹所著的《论语集注》。

朱熹是宋代的儒学、理学大家, 也是唯一一位非孔圣人亲传弟子, 却配享祭孔庙的大圣贤。

当今科举, 以四书五经为基石, 而朱熹的集注, 在考试中则尤为重要, 如今乡试, 会试的考题,理论,依及考官们判题的依据,皆从朱熹的批注中出。

但这本书在街面上是无售的,它做为手抄本,一直在仕宦阶层流传。

像贫家,或者寒门举子,没有三五代的家学渊源,压根就接触不到这些集注,所以人们才会经常说一句话:寒门难出贵子。

而陈淮安手里的这一本,是他生父陈澈从京城寄回来,给他读书用的。

不过陈杭当然有他的私心,在陈淮安翻到这本书之前,陈杭将它束之高阁,除了嘉雨之外,没有给任何人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