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校园

三村和二村之间有一座小桥,每年都会有水从远处的河沟里流过来,穿过桥下面的桥洞,把一村和二村之间的那片洼地填满水,水面很大,也很深,这才是真正的湾。这样的湾我们是不敢下的,所以只有房屋北面的水塘才是我们的天下。每天上学,我们就要经过那座桥,然后穿过二村坑坑洼洼的大街,再转一个弯,就到了一村的东北角,那里有一座校园,叫刘家庄中学。

这条路,我原来是不敢一个人走的,怕碰上二村欺生的小孩儿。那时候两个村的孩子常常打群架,所以每每要想到走那样的路,心里先是胆怯了。但现在要去上学,路是必须要走的,好在还有姐姐可以做伴,也就少了那样的担心。

童年·校园(2)

学校的校龄应该不算很长,从外面带砖的墙就可以知道,最起码比我家的房屋要好一些,家里的房子,除了地基是一些青色的砖以外,其他地方都是用土坯砌就的,这也使我对学校充满了向往。

姐姐把我带到新生报道的教室,向一个年长的老太太说了我的名字,然后就说,放学的时候等我,我先上课去了。看着姐姐消失的背影,我忽然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和失落感,一个人的世界是多么孤独啊,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后来看见本村的几个伙伴,提着的心才放下来。

教室不是很大,是那种北方特征的房屋,我看见坑坑洼洼的地面,看见被刻划得粗糙的桌子。墙上的白灰面有的已经掉下来,有的还连着一点挂在墙上。讲台是用砖砌起来的,一张木制的黑板已经不黑了。

那个老太太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她先点了名,又安排了坐次,随后把课本发下来。至今我还保留着那时的数学和语文两本书,那上面有我自己写得歪歪扭扭的名字,还有我用蜡笔涂得一塌糊涂的图画,看那样的课本,就仿佛走在一条幽深的小巷里,寻觅之间,到处是新鲜的,让人心波乱涌的感觉。

我一直记得那个老太太,或者是老师,她最初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太好,比如她让孙小泉当了半年班长,原因竟然是孙小泉的姐姐学习好。比如她给我安排了靠后的位置,并不是因为我个子高。再比如她一训人,脸就黑得像一块抹布,但是这一切都挡不住我对她的感激。因为在半年之后,她就革了孙小泉的班长之职而让我取而代之。一个孩子的心灵有多大啊,它知道有鼓励就会有动力,而这种动力在一个人人生的开始又是多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你人生的起点,左右你整个的人生观。

当了班长之后,她并没有调整我的坐位,而是将她的儿子安排在我的旁边,并说让我好好带带他。其实我能带谁呢,我上学还需要姐姐带呢,但是那时的事情就是这样,好多事情都在不明不白中就慢慢过去了。

我在三村和二村之间有桥的路上走了七年,没有等到初中毕业,我就奔走它乡了。后来我知道我应该叫它为母校,整理一下,我和它的距离就是那么一条短短的街道,十几分钟的时间吧,可是它却涵盖了我最初的成长时光,尽管这样的时光里面并不都是五光十色的。

我现在离它很远了,偶尔在网上搜索一下,看见它的名字,忽然又觉得很近。

作业本

到处捡背面能用的废纸大约是从二年纪开始的,为了节约学习的开支(其实是穷),我的作业本往往是用了正面再用反面,而当反面也不够用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同学们玩“四角”的纸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我就开始捡废纸了。

我先是把能用的“四角”拆开来,然后放在炕席下压平,等到纸张平平整整的时候,我就让姐姐给我订成作业本。虽然上面有一些折痕和脏污,但是丝毫不影响我继续使用下去的热情。因为它的确降低了我的学习费用,而丝毫不影响学习的效果,真是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