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2 / 3)

们斥为“低俗趣味”,一个人也能在里面发现真理。

生活里有三样东西欲盖弥彰:咳嗽、贫穷和爱。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不是得不到,只是放弃太难。

单身的人往往不是缺乏爱,而是因为怕失望才把爱封冻冷藏。我的一位朋友诞生在70年代前期和后期的分水岭,前几年一直是“望三之年”,今年是正式地满了“三张”。生日没过几天,她突然发现耳边再也没有了父母催促她赶紧嫁人的絮叨。亲友们出于失望的唠叨已经演变成为绝望的缄默,这种对她的放逐比往日的压力更加让她难以承受,最后她选择了皈依上帝。她在爱上帝和被上帝爱的过程中得到了安慰和满足,而且从此不再害怕失望-所有的凡人都是有缺点的,而上帝却是完美的。

与她相反的是,有人是因为在生活中得到太多的满足而拒绝放弃。我的一位朋友自少年时期便开始在各国游历,成年之后更加居无定所。我每日读着他的电子邮件,像是看《万国风情录》:

早上乘火车到了西班牙。这里的女郎真的像传说中的一样漂亮。只是这回来,不打算再去看斗牛了。那些濒死的牛在临终前做的挣扎真是可怕。

伦敦近日天气不好,灰蒙蒙的天气。

抱歉今天只能给你写短信,我实在用不惯泰国的键盘。

……

如果生活是一个大的游乐场,他便是风驰电掣的过山车,由无轨处来,到无踪处去;他选择单身的理由无需向任何人解释而自白于天下,他是风一样的男人,每一个细胞都呼唤着自由。他在每一个地方猎奇并得到满足,怎么会愿意为了固定的人和感情停下脚步?

可是大多数人还是要努力和单身生活说再见。60年代的人想要中断单身生活,通常会选择婚介、相亲,或亲友的介绍。这些传统的方式,往往不能为7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中后期诞生的人们所接受。网恋已成为被认可的另一种觅爱方式,但矛盾的是,相对于那些把网络和网恋像空气和水一样接受的后辈,70年代的人对网恋的接受还是摆脱不了怀疑,并往往在关键的时刻却步不前。

一个人的G大调舞曲(2)

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这个社会又给了选择单身太多的理由,所以生于70年代,却还单身游离着的群体有日益扩大之势。这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至少给社会和市场带了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他们巨大的消费潜力。没有他们的存在,“单身公寓”谁来住?超市里的迷你冰箱和洗衣机谁来用?“星巴克”和酒吧里又哪来那么多人打发一个个无聊的午后和夜晚?反过来,社会给予了单身者比以往更多的宽容,他们可以保持单身,却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时间维系和不同伴侣的关系,至于关系控制在哪种程度,全靠个人把握。

美国有一部电视连续剧《欲望都市》,不仅在国内放得热火朝天,也通过盗版DVD在中国得到推广。与其说观众们是看里面的美女,倒不如说都在看一帮单身者的无奈,并且去理解电视剧中女主角Karen用一句台词总结出的整个故事的精髓:“Single,butgorgeous”(单身,但却活得精彩)。

单身,有时候是迫于客观形势的无奈之举;有时候则是多方权衡后的主观选择。两个人有两个人的幸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精彩。当某个夜晚,如果你找不到合适的人陪你去听音乐会,不如打开CD,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依然是传世的经典,哪怕只是一个人的耳朵听着。

相亲趣事

我得承认,我有些上了年纪,问题是越活越像个孩子了。

虽然,每周好几次,我都得瞄着小镜子剃掉腮帮子上那几根胡子。

翻开相亲大事录,每一个与我擦身而过的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