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时间数次来到糖厂的宋凌感受最深。

她自上次被姜汀州说动之后,便真的花大力气去了解糖厂,一步步了解姜汀州所说的那个评价体系,还实地看过好几回,更觉得当时姜汀州说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糖厂这里越深挖越觉得有意思。

当然,她心里很清楚,姜汀州拉拢自己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协会的投票。

宋凌已经有决定,她已经看出谁最适合做下一任的协会会长。但她也看得出来,现在省协那边的竞争白热化了,有投票权的人站队越来越清晰,并非所有人都和她想的一样。

姜汀州吃亏就吃亏在资历不足,于是总有人一叶障目,或因其他的利益牵扯,直到现在还不看好他。这段时间他除了争取到宋凌以及稳定谭柏那四张票以外,再没有新的票数选择他。

宋凌想到这些,都忍不住为他忧心,道:“汀州啊,你这样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在目前能够争取到这些票数已经不容易。但现在来看,就五张票还是不稳。”

可时间推移,姜汀州最后一位能争取的人,东江大学的副校长郑勇却至今没有什么答复。

他却对此不慌不忙的样子,听到这里还一笑,道:“您这么关心我真是荣幸,我倒是觉得,我现在越来越有希望了。”

第194章

宋凌一愣,问道:“这怎么说?”

姜汀州没有直接回答,想了想,反问了一句:“宋主编,您和郑副校长也有交际,您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宋凌想了想,道:“他平时工作很忙,而且看起来对于这些事情都不太感兴趣,特别是协会的许多事情,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很商业性的东西,是不应该多碰的。

你接触过他应该也看得出来,原则性很强,有些一板一眼的,精力都花在科研和教育事业上了,特别是教育。他对学生是特别关心的。”

这些姜汀州当然都知道。

安小屏为此在学校打听了不少消息,为着这个人,他和陆白屿都已经分析过很多次了。

“我这里倒不是完全没有进展,”姜汀州道,“不久前,我和东江大学达成了合作,设立了糖厂专门的奖学金和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金。”

安小屏是东江大学的正经校友,糖厂是以他的名义设的,小屏便成了第一个还没毕业就设立奖学金的校友,不仅如此,在今年春招的时候,糖厂这里有很多个工作岗位面向东江大学进行招聘。

毕竟是东江省最好的大学,糖厂又急需人才,现在这里的东江大学毕业生多得可以直接开校友会了。

“这是好事,”宋凌肯定道,可她也要讲实话,“但是在东江大学设奖学金和招聘,不仅你一个人在做,协会里很多企业已经做了好多年了。郑勇客气是客气,但并没因此多做什么。”

“我知道,所以只是像别人一样,单纯给钱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姜汀州道,“这段时间我跟您探讨评分体系的事情,说过这并不只是一次的打分而已,重要的是实时更新和适应市场的变化,就能给这个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点子。”

这个年纪的学生是最有创造力的人,非常适合进入现在的糖厂。

许多人能力很强,能够干出一番事业,但往往缺少一个机会,而姜汀州这里就是最愿意给机会最鼓励创新的地方。

“他们在我这里一定会在别人那里不一样,给糖厂一段时间就好,”姜汀州道,“这个很难立刻出效果,但是我会一直推进的,到时候您就知道了。”

宋凌虽然还有些不明所以,但她不久后就发现,姜汀州所使用的这种鼓励创新的模式不仅应用在一个评分体系里,而是贯穿始终,包括在糖厂内部。

优秀的人会在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