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左右对比着看,啧啧称奇,这淋巴肉长得就疙疙瘩瘩,看着就不健康。
费立广又割了一块肉,这次,他示意大伙儿都来摸一摸。
“有时候这淋巴结长在肉里面,光看表面分不出,得上手摸一摸,摸着不平整、有疙瘩的,十有八九也是淋巴肉。”
当费立广给众人讲解淋巴肉的分辨要点时,被挤到人群外的小记者不仅没生气,反而举起相机,抓拍了好几张在场群众的照片。
有人说:“怪不得有的包子铺卖的肉包子特别便宜,算下来比自家做的成本还低,原来用的是淋巴肉啊。”
又有人说:“我以后再也不出去买包子吃了,还有饺子馅饼……凡是带肉馅儿的都不能吃了。”
还有人问费立广:“师傅,您给说说,这猪身上还有哪个地方的淋巴结多啊?”
费立广被人群簇拥着,兴奋得一张老脸红润,嗓门都洪亮起来,一边分解着猪肉,一边向人们讲解淋巴结主要分布的位置。
他也没忘了正事,在打开猪肚,提溜出一串内脏时,三下两下把花冠似的猪肠油割了下来,举起来向在场众人展示。
“别看这块肉肥,做的时候要注意了,上面全是淋巴结,吃之前必须要剔干净。要是没剔干净,里面藏了绦虫,那就坏事儿了!”
小记者眼疾手快,拍下了费立广提着猪肠油的照片。
他已经想好了报道标题《警惕!食品安全新隐患,淋巴肉流向餐桌》
人群边缘站着几个隔壁从乌全年代出来的客人。
听完费立广的科普后,几个人面有菜色,胃里不断翻滚,几欲呕吐。
刚刚……
饭店免费赠送的烤肉,看形状就是猪肠油,他们吃得还特别的香,咬到颗粒状的小疙瘩时,还特意用力咬开,咯嘣咯嘣的,吃起来有些弹牙。
一想到自己之前咬开的疙瘩肉就是藏着病原体和寄生虫的淋巴结……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扶着路边的行道树,哇地一声吐了出来。
受他影响,另外几个人也接二连三地吐了出来。
随着一篇关于淋巴肉的报道见诸报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了食品安全的问题。
普通人开始注意起淋巴肉的问题,并按照报纸上写的分辨方法,在购买猪肉时检查有没有淋巴结。
乌城的工商所也开展了一场关于食品安全的专项执法行动,突击检查餐饮商铺、食品加工企业以及农贸市场,对发现的淋巴肉当场进行了查扣。
在这场风波中,受到最大影响的一是用淋巴肉做肉馅儿的小饭店和部分单位食堂,另一就是乌全年代了。
先是有客人质疑:“你们送的烤肉是用什么肉做的?怎么上面疙疙瘩瘩的?是不是淋巴肉啊?就是报纸上说的那什么猪肠油?”
服务员慌忙解释:“不是不是,我们用的是鸡冠油,不是同一个东西。”
客人又问:“鸡冠油?我怎么没听说过这玩意儿?在猪身上哪个位置?”
服务员磕磕绊绊地说:“就、就……就是猪肺上的……”
客人怀疑:“猪肺上还长了这么大块的肥油?”
又有人喊服务员:“你这烤肉上怎么都是疙瘩?报纸上可都说了淋巴结不能吃,你们厨师怎么都不剔干净啊?”
乌全年代内此起彼伏的都是对免费烤肉的质疑声。
服务员急了:“免费送的,哪来这么多要求?!不想吃就拉倒,显得好像是我们店求你们吃似的,不花钱的肉还这么多事儿,惯得你们!”
有的客人听了这话有些生气。
“你怎么说话的?什么叫不花钱的肉?我要不在你们饭店吃饭,你还能白送我一盘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