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大婶只是笑,并不搭茬。
郝宝根等了许久,没等到回复,垂头丧气地拎着褪了毛的鸡去厨房。
他不就是以前小时候做错了事么,怎么现在大家就不愿意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郝宝根是孤儿,七八岁上就没了爹妈,不到十岁,爷爷奶奶也都去了,家里就剩他一根独苗。
幸好他姓郝,又住在了郝家村,村里姓郝的人七拐八绕都能扯上亲戚关系,往上数几百年,姓郝的都是同一个祖宗。
因此,看郝宝根可怜,又都是亲戚,村里人多多少少都会给他一口饭吃。
郝宝根就这么吃着百家饭,磕磕绊绊地长大了。
但因为没有长辈教导,加上家里没钱没粮,饿得发慌,郝宝根小时候经常偷鸡摸狗,不是偷东家一只鸡,就是摸走西家一笼窝窝头,惹得人嫌狗憎。
他没事干,游手好闲,成天在村里四处闲逛,招猫惹狗,和同龄人打架,朝管教他的长辈吐口水,气得村里人多次要求村长把这小子撵出郝家村。
后来随着年岁增长,郝宝根终于长出了廉耻心,也不再对村人嫌恶的目光无动于衷,开始想要往正道上走。
但他就不是块种地的材料,又黑又瘦,挥了几下锄头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村里还是工分制的时候,他每天挣的工分还比不上大姑娘;等开始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郝宝根对着村里分给他的几亩地犯起了难。
别人家种地都是全家老小齐上阵,他这孤零零的光杆司令,种这几亩地就跟要了他的命差不多
郝宝根没能耐,也没耐心种地,不乐意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洒在贫瘠的土地上。
他就把村里分给自己的地让别人去种,每年打下来的粮食给他分一部分就行。
郝宝根自己则四处找活儿干,帮人跑腿,打短工,挣点快钱。
见村口新开的饭店要收木头,他把家里存着的干木头全送了过去,要知道这可是当年他父母给他留下的结婚用的木头。
就因为这,村里老人没少念叨,这郝宝根一点良心也没有,为了点工业券,把爹妈留下的东西都卖了,败家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