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喃喃地念着两个字给自己听。
输了。
即使他成功地在总务阻止了敌人的阴谋;即使他成功地瓦解了汉中的五斗米教网络;即使他成功地抓出了企图潜逃的弩机工匠;即使他最终促成了间接地糜冲的死亡,仍旧是完败。图纸的泄露让这一切胜利变得毫无意义。他还是倒在了距离胜利最近的地方。
一股失望与失落的情绪从荀诩心里流淌出来,逐渐延伸到四肢百骸,让他忽然之间感觉到疲惫像山一样压下来。不仅是那种连续奔波数日的肉体上的疲惫,更是心理上源自于挫折感与郁闷的心力交瘁。
荀诩拖着沉重的步伐返回“道观”,对所有凑上来问候的同事与部属都没有理睬,径直返回了自己的屋子,把门重重地关上。
“道观”外面的阳光依然明媚,太阳金黄色的温暖光线普照南郑城,普照整个汉中,也毫无偏颇地普照着秦岭以北的陇西大地……
建兴七年三月七日,蜀汉司闻曹靖安司阻止弩机技术流失的行动宣告失败;自二月二十四日立项开始到失败,一共是十一天。
间奏 一个益州人在武昌
第十四章 结局与开始
建兴七年三月十五日,诸葛亮对魏国武都、阴平两郡正式展开了军事行动。蜀汉将其称之为“第三次北讨战争”,而魏国舆论则称之为“第三次卫国战争”。
武都、阴平两郡位于秦岭西翼南麓、汉中西北,曾经是蜀国领地,后来街亭打败以后归附了曹魏,是魏国控制地区延伸至汉中盆地的一个突出部。只要这两个郡还在魏国手中,蜀军北上进攻陇西时就会面临来自左翼的压力。
当蜀军负责主攻的陈式军团在三月十五日进入武都地区时,郭淮在同一天亦从上邽率援军南下,飞速驰援武都的治所下辩,其反应速度之快,令人不禁怀疑他是否事先就得知了蜀军的作战计划。但是在三月十六日下午,魏军却不得不停止了前进,因为斥候在南下魏军的右翼方向发现了一支数量庞大的蜀军部队。这支部队有三万到四万人,指挥官是诸葛亮本人,他们在郭淮部队以东二十里的地方逆向急行,突击方向直指位于郭淮后方的祁山南侧出口建威。
这时候如果魏军继续南下,将会面临后路被切断的窘境;届时不仅郭淮所部会全军覆没,就连上邽等军事重镇也可能会被趁虚而入,陇西大门搞不好会因此而洞开。权衡了利弊之后,郭淮明智地放弃了武都、阴平两郡,率军先退回祁山堡,再退回到上邽大本营。而陈式则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占领了孤立无援的二郡。最后一座坚守的城市下辩在三月二十一日开城投降,第三次北伐(卫国)战争只持续了十天不到即告结束。
武都、阴平二郡原本是羌族、氐族的聚集地,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又处于易攻难守之地,对于魏国来说二郡有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两郡的失陷并没有在魏国国内引起很大关注,包括大将军曹真在内的军方反而很赞赏郭淮及时撤退的英明决策。
而在蜀国,这一次局部战争的胜利却掀起了一阵欢庆的热潮。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战争笼罩在蜀汉人心中的阴霾被这一次的胜利一扫而空。从汉中到南中的益州全境都沉浸在兴奋之中,大家都视这一胜利为汉室复兴的预兆。尤其是南郑,南郑的居民和官吏们所感兴趣的事现在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筹备一场凯旋的入城式。用成藩的话说就是:“这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庆典。”
不过在这一片狂欢的气氛之中,唯有一个人没心情也没时间欢呼,这个人就是荀诩。
荀诩这几天一直在忙于为“弩机失窃”收尾:审讯五斗米教徒、清理工匠档案、搜捕南郑城内漏网的魏国情报站,排查一切与柳氏父女以及黄预接触过的人,还有这是最令人头疼的撰写整个事件的工作报告。唯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