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3 / 4)

安晴颔首笑道:“但是恐怕乐叔仍守着故乡的饮食习惯吧?乐叔有所不知,咱落霞人靠海吃海,平常的老百姓因为有那些个海物顶着,平日里只中午那一顿吃些干粮罢了。是以咱只中午舍上一顿好粥便罢。况且这只是暂时救急罢了,落霞遭此大灾,不出十日,朝廷定要颁诏开仓放粮,到时便没咱什么事了。再者说来,乐叔,纵是咱在临县买不到过冬的口粮,咱地里的高粱玉米可都是实打实的粮食呢,定能过得了这一冬。”

此话一出,除了乐叔及外乡来的几位管家之外,其余人面上俱都闪过几分惊愕的表情。

这确也不怪他们见识浅薄,落霞当地因嫌平地盐碱贫瘠,少有人卖力开垦,离海稍远的那几块不多的良田为求保本,种的多是水稻小麦一类“精贵”的粮食。而远来卖粮的商人们也不会如此不开眼,选那齁贱的高粱玉米来卖,那可真真是连运费都赚不出来了。是以在落霞人眼里,除米面外竟再无旁的粮食。

安晴环视一番众人表情,心知乐叔怕是故意与她找不对付的,看他对高粱玉米作为口粮并无多少惊讶之意,那么前头他又为什么要说那一番粮食不足过冬的话来堵她?然而现在这些小心思她也没工夫理会,只向众人含笑再四解释道:“高粱玉米在沈家堡常用来做成主食上桌待客,同米面相比另有一番风味,众位待秋收之后一试便知。”

然而她再怎么保证,终归敌不过一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几位吃惯了米面的管家始终保持着一个半信半疑的神情,她也便只得肃下脸来,正色道:“那便如此罢,待一会散了,乐叔和安叔就分别拿着牌子去领二石米出来;我待会写个帖子,福叔帮我恭恭敬敬地送到衙门里去,由那帮子衙役帮咱宣扬去;而后再顺道去趟校营,问问魏守备明日能否拨冗;李叔再去普度寺一趟,问问方丈大师有没有要与咱一起舍粥或是舍药的意思;冯叔去王家惠家一趟,道说咱两家已经决定舍粥了,看他们是什么意思。……对了,黄嫂和李嫂待会领米过秤,明日寅时正带着媳妇们准时开火。”

乐叔大惊,连连摇头道:“二石米?若是十日后赈灾的粮饷不来,咱家再接着舍下去,怕是我们也要揭不开锅了!”

安晴闻言心中不快,端着茶碗慢慢吹着茶末不说话。

此时一个近三十、白面如玉的管家上前一步,搭着乐叔的肩膀缓声道:“乐叔这便有所不知了。对咱落霞普通百姓来说,米面是个金贵东西,哪能日日吃得?只是这几日刮风下雨的,海水被搅得浑了,渔人又因着风浪不敢下海,是以才捕不到鱼虾贝类果腹,要求助于旁人的。所以咱也不必等赈灾粮饷,只需待海上静下来便是了。况且,咱也不用拿着白米白面的出去舍粥。仓库里还有好些的地瓜、豆子一类杂粮,混在粥里却也十分的管饱。”

安晴看他一眼,又看向听雪。

听雪红着脸低声道:“他是李费,掌管裴家长短工的。”

安晴哦了一声,转而笑看着李费道:“你倒是机灵,这几日舍粥的人手便由你负责好了。裴顾两家各点二十人由你带着,舍粥抬粥、站岗排队,你都要寻思妥当了,明日清晨我再招你来问话。”说到此处刻意顿上一顿,待李费应了一声是,才又缓缓开口,似是沉吟自语又似是问询众管家的意思,“怕就怕众人心里以为是舍白粥,到时接了粥一看,倒生出几分愤愤的心思来。”

李费忙接口道:“这倒不愁,待小的明日找几个口舌伶俐的,只在众人排队的时候说,东家体恤众人辛苦,刚遭了灾,还没将家里完全清点完毕便忙忙地拾缀出口粮来熬粥。是以粮食种类繁杂,然而东家的心却是一片赤诚的。”

安晴听罢沉吟半晌,方道:“如此言辞,便只是姑且一说姑且一听罢了,你明天教舍粥的伙子们也盛了粥与他们同吃。黄嫂李嫂?”

两位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