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1 / 3)

自那夜决定起兵之后,萧平旌并没有立即行动,反而在廊州城内多留了两日。荀飞盏心头焦灼,问他缘故又不肯明说,急得团团直转,正忍耐不住想要发怒时,东青突然带着数百人马出现在城外,派人进来通传。原来下山后的第一天,萧平旌就已经安排琅琊鸽房发出了召请他的讯息,这两日停留也就是在等他。虽然是兄长的副将,自己的旧属,但如今距离当年分别,毕竟已隔了整整三年。东青身上有军职,有前程,此去金陵结局难料,他若愿意同行,是他的忠义和情分,他若不愿冒此风险,那也是人之常理。为了不叫他遭人非议指责薄情,萧平旌任凭荀飞盏跳脚也不解释,只等到了约定之期,东青如果不来,便当作没有通知他,悄悄启程就是。

“原来这两天你是在等东青!”荀飞盏是个爽直的人,哪里想得到这么细这么深,跟着萧平旌出城后一看,立时高兴地捶了他一拳,“怎么不早跟我说!”

萧平旌压低声音,认真地询问东青:“这不是一时之勇的事情,你可都想清楚了?”

东青平静地答道:“无论世间是否还有长林名号,身为军中儿郎,自当护卫主君,为家国而战。请王爷允准东青随行!”

他后方众多追随而来的将士齐声道:“请允准随行!”

萧平旌心里虽多少有些把握,但眼见此景还是颇为感动。荀飞盏更是连眼圈都红了,在马背上抬手抱拳,向众人致意。

这一批由长林旧属及亲卫们组成的人马大约五百,皆为精骑,算是萧平旌最初起事的人手。接下来再过四州,每到一处他都会发出勤王召令,联络当地的驻军将领,无论对方是倾力跟随还是怀疑推托,均由人自己度量,绝不勉强。如此行军不过十日,人马已至数千,一路来到灞陵原上。

严格说来,冼秉忠是禁卫府出身,年轻时做过蒙挚老将军的亲卫,因功迁升,屡任至此,并非长林部系。但若因私而论,他青壮年时在京的日子不短,也常得老王爷指点提携,故而一看见萧平旌便想起旧情,眼中滴下泪来,上前行礼。

“当年世子离世,老王爷离世,末将因职责所拘,皆未能亲奠,心中常怀感伤……却不想今日,还能再见到二公子……”

萧平旌知他身有骨伤,未待屈膝便一把扶住,握了手臂,“老将军切莫多礼,这也不是什么正经场合,晚辈当不起。”

冼秉忠定神拭泪,又跟荀飞盏见了礼,请众人进前厅落座奉茶,再开口时已改了称呼,“王爷孝期已满,末将是知道的,只是未曾听闻过您重返朝堂的消息。您今日来此,想必不是单纯路过,更非探访旧人,倒不知有何要紧的事务,用得着我这把老骨头来尽力的?”

按理说勤王起兵这样的阵仗,又无须隐藏行迹,自然早就是消息四散,到处传开。但灞州营里正闭了栅门在练春兵,少闻外事,萧平旌一路狂飙行动又快,故而冼秉忠未曾听到风声,只是凭着老将的敏感,察觉出有大事发生,这才主动开口询问。

他既然问了,萧平旌自然也不必迂回,三言两语便将自己的来意述说清楚,提出要征用灞陵原上这三万行台军力,前往金陵勤王。

冼秉忠是从低阶做起的武臣,大半生也算饱经风霜,但却第一次听说京城兵变这样的事情,整个人都惊得呆住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低头默默思忖。荀飞盏见他犹豫,着急地想要开口劝说,被萧平旌以手势止住,示意他耐下性子,等老将军自己考虑清楚。

大约一盏茶工夫之后,冼秉忠终于抬起了头,欠身为礼,“请王爷恕我倚老卖老,失礼多问几句。”

“老将军有何问题,尽请直言不妨。”

“按朝廷诏令,长林建制早除,王爷此刻亦无军职,您手中的长林军令,其实并无真正的号令之权,我说得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