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台前向掌柜询问:“掌柜的,您这边收药材吗?”

掌柜正埋头整理药材,闻言停下手里的活计,抬起头道:“当然收啊,刚采的,炮制好的,都可以。小娘子要卖什么药材呀?方便拿出来老朽看看么?”

萧清忙点头,小心翼翼地将筐里的茯苓拿出来,放在柜台上。“掌柜的您看,这茯苓值多少钱?”

掌柜的拿起茯苓仔细查看了看,又轻轻地捻起白色的菌肉(茯苓是菌科植物)闻了闻,然后道:“我看你这茯苓肉质纯白粗壮,茯苓气味也浓郁,品相算上品,给你算九钱银子一斤如何?”

萧清略做沉吟:“还能加价么?您看我这茯苓颜色多正,肉多厚,这可是在深山里采到的呢。”

掌柜的思考了会,“最多能给到一两银子一斤,这已经是公道价了,再加我就不赚钱了。”

萧清道了谢后,拿着药材走出了回春堂,她还是决定要去济世堂看看。两家药铺距离并不远,济世堂店铺看上去比回春堂略大一点,铺子里也是生意红火。

萧清照样来到柜台前问掌柜的。刚开始掌柜的开价也是九钱银子一斤,萧清心里就有点谱了,估计这两家药铺都差不多,于是萧清再尝试提价:“掌柜的您看啊,我这茯苓形状规则,皮薄而肉质紧实,菌肉纯白粗壮,气味纯正浓郁,这可是顶顶好的茯苓呢,九钱太低了。”

掌柜的一听,又多看了萧清几眼,“小娘子还是懂医理的么?你这茯苓确实品相上佳,这样,我出价一两银子一斤,如何?”

萧清没有说话,她打开筐子,又从里面把采的天麻等药材掏出来,最后才小心翼翼地将石斛给拿出来,放在柜台上。萧清每掏出一样,掌柜的眼睛就亮一分,直到看见那些品相好的石斛,他眼睛都瞪直了。他强压下冲动,问:“小娘子能否让我看看这石斛?”见萧清点头,他忙上前小心拿起一株石斛,仔细查看起来,不时的点点头。

“掌柜的,你看我这些药材的品相都非常不错,而且都采自深山里,可谓是吸取了天地灵气。”

许是对石斛确实满意,又或许是认为萧清很有潜力,未来能采来更多优质的药材,掌柜的最终定价为茯苓一两一钱一斤,石斛五十两银子一斤,天麻八钱一斤,其他草药也开了一个公道价。别看石斛价格高,但每一株只有不到10厘米高,并不压秤。

最后,萧清带来的药材一共卖了五十两又446文,掌柜的还给她凑了个整,所以萧清现在所有的身价是50.5两。这时的货币换算:一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万文铜钱。萧清又和掌柜的打听哪有医书卖,她想买点医书回去自已琢磨琢磨。掌柜的让她去书店看看,萧清便和掌柜约定好,以后有药材还来他这卖,然后就出了药铺。

萧清先去成衣铺子买了个钱袋子装银子,然后就溜达着去了书铺。霍山县应该是个比较大的县城,所以这里的书铺还挺大,她一走进去就看见有好几个书架,书架上基本是满的。

她先找了历史类的书,粗略地翻看了一下,得知原来现在是唐朝贞观十八年,有点小激动,大唐盛世啊。

她还找了找地方志,游记什么的,比较少,得知此霍山县应该就是现代安徽的霍山县,隶属寿州,寿州归属淮南道。而之前自已的山洞所在的是大别山,此时叫做匡山,人们通常将它与庐山合称匡庐。好了,终于不是一只无头苍蝇了。

萧清又找了找,发现医书并不多,就三本,她又买了笔墨和纸,打算用来记心得体会,还有就是要伪造一个“公验”,好方便入城。就这么点东西,一共花去了五两多银子,看着缩水的钱包,萧清不禁感叹难怪古代寒门难出贵子,这学习成本也太高了,一般人真念不起书。

萧清还惦记着之前在酒楼闻到的香味,于是打算去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