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拿树枝在玉净瓶里一沾,然后轻轻一挥手,漫天的甘露就均匀的洒在在场的人身上。李大爷身上沾了圣水,他十几年的老寒腿立马都不疼了,以前他走路都是慢吞吞的,现在他是走路都带风,比年轻小伙子,也差不了多少哩!”

周围的人听得啧啧称奇,十分向往,恨不得自已当时就在现场,可以接了这泼天的福气。听到信徒描述的画面,萧清莫名的就想起了当年在骊山时,骊山老母也如此轻轻一挥手,洒下一片蕴含福泽的霞光。

细想起来,萧清觉得怪有意思的。骊山老母的道场宣扬个人修身养性,而她门下的弟子,唐朝时的樊梨花、宋朝时的刘金定、女将穆桂英,都是巾帼英雄,极具个人魅力。

对比观音菩萨,则以普度众生的形象深入人心,信众都将她当作可信赖的依靠。萧清觉得,论起懂民心来说,观音略胜一筹,尤其在宋朝此时,外忧内患,百姓更希望有如此会怜悯世人的神佛庇佑。

此时的萧清还能乐呵呵的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心里评价神佛,殊不知她这条小蛇早已入了神佛的眼。只能说,有时候无知也是福。

(今日也求:求催更、求为爱发电~)

第56章 针学之道

庙会后的第二天,就是许太医和萧清约定的去王太医家讨教针学的日子。

萧清一大早就跑去东街买点心。没想到排队的人还挺多,看来他们家的点心的确不错。萧清每样点心都挑了一些,买了两份,师父家一份,王太医家一份。

然后她又去西街买张记家的陈酿,她不懂酒,就根据掌柜的推荐,要了一种最受欢迎的。总共花去了她5两多银子,还好她之前去玉石店里,将带来的一块玉石给出手了,不然她兜里的钱真不够。

“师父,您准备好了吗?咱们一起去拜访王太医吧。”萧清一见到许太医,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出发。

“猴急个啥?为师要换一件衣服。”许太医现在不上朝,在家里都穿居家服,比较随意。

“那师父您去换衣服,还有什么要准备的不?”

“不用你帮忙,你师娘昨天就吩咐下人准备好了。”

“师娘太好了,对了,师娘,这是东街那家的点心,我每一种都来了一些,您尝尝看,喜欢哪种,回头我再去买。”萧清将其中一份糕点递给师娘。

“呵呵呵,好啊,还是阿清孝顺。那家铺子听说排队的人老多了。”

萧清陪着师娘聊了会天,许太医就走了出来,让人备车,出发去王太医家。

马车上,许太医又和萧清普及了一下王太医家祖上针学一道的辉煌。

王太医家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那时他们家的先祖王惟一,是当时著名的针学大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就是他编写的,针灸铜人也是他铸造的。

萧清听得十分向往,她默默的掏出自已的小本本,一定要把王太医的绝活给学到手。(注:王惟一是真的,王太医是作者编的哈)

一进入王府,王太医就笑着迎了上来。“许兄,欢迎欢迎。听说你收了个好徒弟,就是旁边的这位,看上去确实很精神。”王太医是个看上去五十多岁的精神老头。

“你这个老家伙,别吓着我徒儿,他可胆小得很。阿清,来拜见你王伯父。”许太医和王太医显然十分熟络,是多年的至交好友。

“小子萧清拜见王伯父。”萧清乖乖上前行礼,不说为了学针学,单就他是自家师父的至交,也当好好地拜见。

“好好,快起来入座,来人,上茶。”王太医招呼师徒俩入座,命下人端上茶水点心。

“许兄,你现在是无官一身轻,真是令人小弟羡慕。”是的,许太医已经走完离职程序,现在彻底是一介白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