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来的货物。

其次,临安城的皇城布局也非常有特色。长安城皇城是坐北朝南,皇城在最北边。而临安城则是坐南朝北,宫殿在南面,市集在北面。到底是因为南面更接近钱塘江,好方便逃命,还是因为南面地势更高,皇城要居高临下、俯视众人,萧清就不得而知了。

萧清发现,不同于大唐时的开放民风,街上的女子明显要保守一些。幸好她入城之前做了些改变,她此时是一个翩翩少年郎,好方便之后的拜师学医。萧清此次是奔着太医局来的,太医局下分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等 9 科,已经挺全面的了,而且经常有太医们上课。虽然在现代她已经在中医药大学学习了五年,但近代中医的断层,以及一些古代医术的失传,让她对太医局的求学生活十分期待。

古代打听消息首选就是店小二了,接触的人走南闯北,消息灵通。萧清先找了一家客栈办理了入住,这会儿的入住相比大唐时倒要宽松一些。

南宋此时的户籍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就是古代版的城市户口和乡村户口了。但此时的城市户口要好拿许多,只要在一个地方住够一年,就能获得该地的户籍。

想想现代挤破脑袋都难求的帝都、魔都户口,再看看现在的临安户口,估计现代人知道,要羡慕哭了。

萧清之前一路走来,用的是霍山县的户籍。她想,如果在临安城里学医顺利的话,到时候如果手续不麻烦,那就去官府办个正经的户籍。如果麻烦的紧,那她还是自已动手,丰衣足食好了。

萧清给了店小二几十文赏钱,就将太医局相关的信息了解了个七七八八。

太医局已经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隶属于太常寺。设有太医局令、丞等主管官员,负责太医局的管理和运营,负责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考试、管理学生等。

的确如萧清所想,经常有太医或者有声望的医者去学堂讲学,但也正因为如此,太医局的招生异常严格。

通常在每年春季招生,要求学生年龄在15岁以上,并且需要有召命官、使臣或翰林医官做保。学生 3 人一组,结为连保,先在太医局旁听 1 年后才能获得候补的入学资格。每科的学习人员有限,还得等有了空缺,获得候补入学资格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选试。(来自网络)

萧清有点麻抓了,她这户籍都是自已编造的,要上哪去找医官做保,还要三人一组的连保。萧清又去太医局转悠了下,刚好碰到下课,有三三两两的学生从校内走出来。萧清上前找人打探一番,得到的消息和店小二说的大同小异,反正想要获得入学资格,医官做保是必须的。

萧清悻悻地回到客栈,她绞尽脑汁地想对策。方案一,她想办法去结识有名望的医官,争取得到推荐;方案二,实在找不到做保的人,那她干脆去太医局应聘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厨房帮工什么的,进去后就偷听,反正她现在的神识可以翻盖的范围有一千多米了。其实不止在临安城,在地方上也有一些医学堂,但总归不如太医局的师资力量雄厚。???

萧清又找来了店小二,店小二见是出手阔绰的那位客官,嘴笑得都快裂到耳根了。

“客官,您有事请吩咐?”???

“小二,你给我讲讲城里的医馆吧”

“客官,您可是问对人了,这临安城里有三大医馆:悬医阁、普济堂、济民药铺。这三大药铺啊,背后可都是站着一位太医,实力旗鼓相当。悬医阁呢,和古太医关系密切,古太医擅长治疗小儿疾病,所以要看小儿病症的,更喜欢去悬医阁。普济堂,则是和邓太医相交好,邓太医擅长疑难病症。至于这济民药铺,则和许太医关系匪浅,许太医擅长的是辩证施治。”因着萧清之前的大方,小二将自已知道的信息都说了出来。

“哦?听你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