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2 / 2)

柳二丫数着银子,不解地问道:“怎么你的俸禄变少了?”

陶砚的俸禄虽然只有十两,但每个月县衙还会另外发一笔孝敬银,这笔银子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但从来没有不发的。

毕竟这些孝敬银都是本县三教九流以及各家铺子的掌柜,还有码头那边给的,柳二丫在码头那边开的小客栈就每个月会给五百文的孝敬银。然后县衙每个月会给底下的人分,陶砚现在每个月能拿五两,年节会更多些。

这是朝廷上下不成文的规矩了。

像知县这样的外官,每年年中以及年底都要给京城的官员们孝敬,美其名曰‘冰敬’‘炭敬’,这些上献的银子便是从这儿来的。

陶砚有些郁闷,“那笔孝敬银张知县拿走了大半。”

柳二丫惊讶,“大半?”

陶砚:“是啊,以前胡知县在的时候,他拿三成,魏大人一成,然后温叔他们这些分两成,县衙上下得两成,至于剩下的两成则送往京城。张知县来了之后亦是如此,然后这个月他的师爷直接取走了六成。”

柳二丫数了数,“那还剩下四成。”

她看着那孤零零的一两银子,“那以后你就只剩下一两了,那岂不是和你做捕快的时候差不多?怪不得今天干娘来的时候很不高兴,还骂了张知县一通。”

“整个县衙都不高兴。”

陶砚的语气懒洋洋的,“但又不好说什么,毕竟这笔钱是不能摆在明面上说的,只好自认倒霉了。”

106. 第 106 章 过渡章

张知县的这一次次举动, 真的很让人厌烦。

最起码陶砚就高兴不起来。

若是对方搜刮民脂民膏,又或者是给百姓加一些苛捐杂税,那他们二话不说, 想法子往上告状就是了,不把他的乌纱帽扯下来不罢休。

但他偏偏不是。

张知县来了一年多, 心思一点都没放在百姓身上,他既不鼓励农耕, 又不勉励学子, 就一门心思的找名目让人给他送礼。什么纳妾、过寿、抓周、满月等等, 捞钱的花样一个接着一个, 如今还把手动到了县衙的‘孝敬银’上。

这每一样都是在钝刀子割肉,可又偏偏让人无法反抗又或者是不敢反抗,因为他是朝廷任命的石县知县, 是整个县城最大的官。若是因为到手的‘孝敬银’变少了而做出什么不利于张知县的事, 那不管是谁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县衙的人虽然私底下抱怨纷纷,但都不敢做什么。

陶砚亦是如此。

他在县衙待的时间不长,之前的胡知县又是一个明察秋毫、体恤下属的人,所以他对张知县这种无所作为,只一心想着发财的官员是一百个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