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弄玄虚般地问:“‘刺梨西打酒’你们以前没听说过吧?”
几个游客齐齐摇头。
“这是黎山镇的特色酒,只有我们这儿才喝得到,外边都是买不着的。”袁双言之凿凿地说:“就是在镇上,也只有我们家有,好喝着呢,买了不会后悔的。”
杨平西听她介绍起刺梨酒有鼻子有眼的,一时讶然,又听她一口一个“我们这儿”“我们家”,说得十分顺溜,浑然把自己当成了“耕云”的人,嘴角不由挂上笑。
那几个游客被袁双这么一推销,萌生了好奇心,就买了几罐酒。
杨平西拿袋子把酒装好,说了个价钱让他们扫码付款,袁双在心里把总价除以数量就得出了每罐酒的单价,一罐十来块。
袁双虽然不是酒蒙子,但平时也喝酒,在酒吧,这样的精酿酒一小杯就要小几十,虽然北京和藜州的物价不一样,但也不至于差这么多。她心里一合计就猜杨平西指定只卖了个成本价,根本没算人工费,完全就是在打白工。
等游客付款走了,杨平西转头问:“你知道‘刺梨’?”
“不知道。”袁双虚心问:“这是什么?”
“是藜州这边的一种果子。”杨平西看着她,眉头一抬,说:“你不知道就和人介绍?”
“就是不知道才和人介绍的。”袁双耸了下肩,说:“我没听说过,他们应该也没有,所以我猜刺梨应该是本地水果,游客最喜欢的不就是这种有地域特色的东西。”
短短两秒钟,袁双的脑筋就转过来了,杨平西夸了她一句:“你倒是机灵。”
袁双得意地一哼,又问:“这镇上,除了你,还有人卖自酿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