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2 / 3)

冠盖如云,垂手恭送廉访使的,俱是达官显宦。

人在这样滔天的权力面前,真的不会上瘾吗?

这也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

元暮江走后,遗怜并没有按照约定回汝州。一是她对那地方没什么留恋,回去之后面对盘问,她也不知该作何解释。就这几年,况宗实、蒋忆琼两个人就不知往汴京送了多少书信,遗怜要真回去了,还不知会面对多少“谆谆教诲”。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不回去还能得个清静。

二来呢,元暮江江浙之事一旦有了眉目,必会回京述职,况遗怜也想早一点见到他,省得两个人再四处奔波。

最后,遗怜并不害怕即将到来的政潮。成王败寇,你死我活,总有那么一些人,注定要为王朝的兴衰起落陪葬。当然了,况遗怜人微言轻,要她陪葬还不够格,但她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她宁愿要清醒的苦痛,也不要愚昧的安闲。

另外就是,元暮江在熏风门外还有一个几进几出的大宅院,实在事态紧急,遗怜还可以搬过去,朝堂争斗再是风卷残云,一时半会儿应该也杀不到那地方。

遗怜头天夜里跟几个丫头商量,女孩子们一致认为,还是早搬早好。万一又遇到上回一样的民变,元暮江不在这儿,她们几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可真就坏菜了。

于是乎,她们也没挑日子,翌日晨起就开始把一些大宗物件儿往外挪。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天半,才正式安下家来。

跟况遗怜搬家同时进行的,还有官家的选后封妃。

早在官家十六岁那年,朝臣们就曾把这事翻出来说过,不过都被韦太后驳斥了。官家长大成人讨媳妇,不就说明他可以亲政了嘛,韦太后哪能随便让这种事发生。因而这一两年,不是说官家年幼,正是勤学的时候,应当戒色,就是变着法地骂他心智欠缺,需得养上几年才好。

现在也是没法子了,哪有一个皇帝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的?真要这样,老赵家不就成了绝户。

这几天,大臣们攒着劲儿催韦太后给赵裕安广开后宫,老太太不占理,只能同意先让官家把皇后定下来,再从才选的佳丽中择一二位德才兼备者纳为妃,也就大差不差了。

这个说法,听起来体面,其实挺贼的。那两个侧妃就不说了,每年九品以上的官员都会往掖庭推选“良人”,她们基本就是后妃的被用人选。官家这次讨老婆,变数最大的,当属皇后之位。

韦太后的懿旨,只明说了她预备怎么给官家纳妾,可没有说皇后咋办。她跟大臣们玩了个心眼,皇后人选,她跟杨太妃早在私下商量过了,知道公布出来,大臣们一定不同意,索性藏着掖着,等官家大婚那天再闹个石破天惊。

皇后这个位置,何其重要,韦太后躲躲藏藏,大臣们很快也觉出来不对,尤其少帝党,他们是最需要这个皇后人选来巩固势力的。都说夫妇一体,掌握了皇后,不就等于掌握了一半的皇帝,有这么个肥缺捏在手里,官家亲政以后,少帝党再想把控朝堂,也方便不是。

所以,赵裕安这几天又烦得不得了。他那两个妈喜欢韦家一个小姑娘,听说才十三岁,连毛都没长齐。大臣们在这事上更是众说纷纭,一时说刘家的好,贵气端庄,一时说王家的也不错,温柔娴雅……更有甚者,还有那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保媒保到官家头上,给选了个胖得走不动道的,说是福相,好生养。

这都什么跟什么,纯闹笑话呢!赵裕安气得在乾元殿走来走去,又叫奴才们把秀女画册捧出来看。

咱们这位年富力强的官家,这些日子啥正事不干,专翻秀女画册,从头看到尾,再从尾看到头,也没找着一个合心意的皇后。

他长到二十啷当岁,对女孩子也有好恶。喜欢白净一点的,又秀气又斯文,人也不能太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