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1 / 1)

可以说处处都是雷。

如今山高皇帝远,他在这自然没什么。

真到了汴京,那就没这样自在了。

若命运掌握不到自己手中,他是不会做官的,即使坐上首辅的位置,也会仰人鼻息。

所以纪彬不愿过去。

可不做官,似乎又会触怒天颜。

甚至不仅是圣人,还有太子,他不能依靠着别人的良心活,随时担心对方可能转变心思。

如此一来,他就需要保命的东西。

纪彬挑选的,便是名声。

这名声说起来平平无奇,可名声到了一定程度,有名声的人则成了名士。

天下名士若有损伤,那会有万千人讨伐。

即使是圣人,也要顾及这一点。

纪彬不想做名士,但不得不做名士。

他在兴华府做的事,肯定会一件不少地传到圣人耳朵里。

再传到汴京朝堂中。

有时候要么没名气,要么名气大得让别人动不了你。

抛开这些来说,纪彬接触过太多在边关打仗的兵士,不说柴力鲁石等人,也不提程知县等人。

只讲一件事。

夏阳坝夏大娘的儿子。

那个纪彬从未见过,但见过书信的保义校尉,如今应该已经升职,具体职位纪彬不清楚。

但他在边关已经六年了。

从纪彬头一次见到夏大娘,她自己在家中,只有见到小货郎才能帮她念信。

那时候是永义十四年十月份,当时夏校尉已经在边关两年。

如今永义十八年九月底,又是四年时间过去。

依旧是夏大娘自己在家,虽说有几任知府照顾,但这怎么比得上亲生儿子。

她的儿子在战场上厮杀,才有了他们现在的安稳。

纪彬跟这位夏校尉从未见过,可从他身上,却看到万千兵士们的缩影。

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日子。

有了他们,才能在家办什么宴会。

再有上个月在兴华府过中秋。

宗轮将军虽不说,但听周围人言语,就能明白这位大将平日里都在做什么。

他远在兴华府,也还在思虑边域。

那关外的正赤部落狼子野心,刚知晓兴华府有乱,知晓宗轮将军离京,立刻进攻边域。

这肯定不是巧合,而是随时准备喊打喊杀。

有这样的恶邻在身边。

谁又能睡得安稳。

边关的百姓们过得贫苦,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恶邻。

小股敌兵不断骚扰,豺狼野心昭然可见。

抢的不止是南军国百姓们的粮,更是他们的命。

如今边关商路不通,也是因为这些随时准备撕咬南军国的番邦人。

他们视南军国是随时可以啃噬的肥肉。

实在可恨。

所以纪彬在听到程知县要借棉花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送。

说句自大些的话,他不缺这些棉花。

甚至不缺钱。

甚至没钱了,都能再次白手起家。

可边关的将士们缺,他们就缺这一两二两,一斤两斤的棉花。

若他损失的是钱财,而将士们保住性命,那就是值得的。

当初他顶着险阻救了谢阁老,他不后悔。

如今说出棉花送将士们的话,他依旧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