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去年把宿勤郡棉花拖累了。
甚至跟他合作的人也是背后嘀咕。
唯独合作过的孙家已然相信。
当时就有人说孙家脑子也不好使,有高价不卖,竟然按低价卖。
然后就是按察使过来。
这简直就是分水岭,孙家原本也是瑟瑟发抖,可按察使却对他不是凶狠,只是问了几句话,让他直接回家。
旁的事什么都没有,又过几天,有人送信去孙家,让他去纪滦村兑棉花钱。
天啊。
不仅人没事,还有钱拿?
在周围其他棉商的注视下,孙家真的把银子拿到手了。
还是按照两千文,也就是很合适的价格卖出的。
不少人终于明白,这东西吧,价格太高不行,太低又吃亏,只有定价合理,才能让买卖双方都高兴。
但能做到恰恰好的人却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