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提议遭到工部与户部的否定,傅希挚态度也不坚定,张居正便将他调离了河道之职。

之后张居正便将治河一事派给了吴桂芳,由吴桂芳任河道总督,承担治理黄河一职。

这事原本与柳贺并无关联,但在朝堂上,张居正向天子建议,言翰林院词臣不解民情、不通世故者众多,治理黄河乃是民生大计,当派出一二词臣投身民间,助力吴桂芳完成治河大计。

事实上,没有一二词臣,只有一。

那个唯一的幸运鹅就是柳贺。

没有办法,他因太过帅气惨遭领导惦记。

第116章 发配

柳贺参与疏浚黄河的诏令一下,众翰林都是倒吸一口凉气,只感觉张居正对柳贺的惩处着实太狠了些。

在翰林院中,为史官,为词臣,为帝王师,那可谓是光宗耀祖,若是有朝一日登上阁臣之位、在史书留名,那更是官员们毕生的梦想。

去治黄河又算什么?

柳贺的同年们中,为三甲者尚可守牧一方,教化一方百姓。

而治河之事,在朝中官员眼中,那属于技术性的职务,进士出身的官员投身治河的也在少数,更不必说柳贺是堂堂状元、大明朝第二个三元及第者。

更重要的是,这厘务官一当,柳贺日后还能重返翰院吗?

词臣出身,又任过帝王师,待天子成年后,柳贺从詹事府转正,一个礼部或吏部侍郎的官位绝对跑不掉,但眼下他得罪了张居正,被打发去治河,这着实……太狠了。

“柳三元只因不取张江陵子便官降十级,张江陵也太容不得人了。”

“柳泽远毕竟是张江陵的门生,他犯了错,受的罪总比旁人更重一些。”

“张江陵年岁才五十,这柳三元可有得熬了。”

放眼整个大明朝,内阁首辅大多十分能活,比如“三杨”,杨士奇活了78岁,杨荣是68岁,杨溥活了74岁,大奸臣严嵩更是特别能活,足足86岁才寿终正寝。

按张居正的年岁,他再干十年问题一点也不大,再长一点,干上二十年也收不准。

柳贺一日不能返翰院,日后入阁的机会可谓极为渺茫,且他得罪了张居正,官场之上便有大把人要和他划清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