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下读的是丹阳人姜宝所写的《四书解略》,姜宝是嘉靖三十二年进士,,仅说他的名字了解的人恐怕不多,但提起他儿子姜士昌,对明史比较了解的人恐怕都知道,他儿子是未来东林党的骨干成员之一,与顾宪成、赵南星等人齐名。

镇江府籍进士的著述,柳贺这些年也看得不少,相比以无锡为中心的东林党,以及红极一时的浙党,镇江一府出过的名人不多,尤其在明朝政治史上,浙江、福建以及苏州府、松江府出过几位内阁辅臣,镇江府名人却不多,眼下在比较有名气的当属曹大章,曹大章是嘉靖三十二年的会试第一和殿试榜眼,也是三十八年会试的同考官之一,可惜这人名声很差,官位都是靠依附严嵩严世蕃父子而来,为时人所不齿。

但曹大章确实有才,他的文章柳贺也看过一些。

柳贺看这些书,主要是拓宽自己的思维。

毕竟他自己就算把四书翻烂也未必能看出什么道理。

柳贺一边看书,一边研磨做标记,日日读书的好处如今已经体现出来了,他刚接触这些古书时,几乎每一本都让他摸不着头脑,可随着书越看越多,他便能举一反三触

类旁通,看一本书时,这本书引用哪本书的哪一句,柳贺要比一开始清楚得多。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看书快,且对看过的书有足够的印象。

柳贺做下标记后,便将标记过的段落反复研读,直至记在心中,眼下他虽还未开始制艺,可对四书中诸句的解读却更深刻了一些。

“呼……”

看得累了,柳贺便站起身来走走,又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大诰》,有滋有味地看了起来。

《大诰》就是《御制大诰》,由明□□朱元璋亲自编撰,《大诰》堪称酷刑大全,惩治力度远超《大明律》,但和《大明律》不同的是,在明初,百姓手持《大诰》就可进京告状,但《大诰》中刑罚过严,到现在几乎成了废纸一张,但若是百姓家中藏有《大诰》,犯刑时罪责可减轻一等。

柳贺不想当纯种书呆子,对于非经学类的书目,他照样看得专注。

等这些书都看得差不多了,柳贺将书角折好,摊开一张纸,开始思考。

纸上有一句话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篇,讲的是孔子对禹功德的称赞,认为禹是无可非议的仁德君主。

四书中有关君主仁德的篇章数不胜数,柳贺将自己有印象的圣人之言记下,再结合自己的判断去思考该如何理解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他进行的制艺的尝试。

柳贺手边有数卷时文集,还有柳信此前作过的时文,值得参考的内容不少,但他眼下还未入门,只能将知识储备先做足了。

约莫半刻钟过去了,柳贺仍在深思。

他并不慌乱,也不着急,毕竟在社学中,孙夫子时常叮嘱学童们,要将养气功夫做足了,这样才能临危不乱,才能写出正道文章来。

柳贺睁开眼睛,开始在纸上写下第一句,“圣人之……”

一张竹纸,他仅写了一半不到,就没法再继续了。

不过相比白天抓耳挠腮的情景,他对如何解答这一句倒是有了自己的逻辑。

既然不能再继续,柳贺就此停笔,转而研究起自己刚刚在竹纸上所写的内容来,别的不说,他这一笔字可以说是日渐精进了,柳贺既仿名家字帖,又锤炼自己的个人风格,眼下虽然字体还不够纯熟,却已经挺有模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