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席的时候女眷就在堂屋,郎君们就到这膳厅来。
另外还有一些装饰用的博古架,也搬进去后一看,陈念莞点头,嗯,有钱银的时候,再去置办点什么古董瓷器摆放上去,就有点大户人家的样子了。
让陈念莞最高兴的自然是堂屋后院里头的小仓房了。
雇用王德跟小佑建起来的时候,没按照传统的砌墙方式,屋檐上面加瓦片,而是最简单的用砖头砌成一个方方整整的屋子,就是普通的现代的那种平定房,这么一来不占用空间,而来上面不用瓦檐,一边靠墙砌了石阶可以登上去,到天气好的时候,屋顶还能做晾晒场,晒点什么。
至于小仓房里头,是普普通通的一个空壳,唯有靠窗的角落砌了一个石台,上面有悬挂起的两根并排的竹竿,看起来是用来悬挂东西的。
因为当时不清楚小仓房是什么样子,所以陈念莞并没有设计配套的橱柜,如今房子造好了,不日就可以按照仓储的需求打造柜子了。
表哥表弟们前头帮忙酿制腊味的时候就知道这处了,也听姨母跟表妹说过,她们起先卖鱼腐的时候,那池子就是拿来养鱼的,如今里头也养着不时买回来的鱼类。
现在看多了个小仓房,不由得就问:“表妹,我们还做腊味么?”
那腊味比卖河粉挣钱多了,这几日天气好转,是不是可以再买肉来再做一批赚一波?
一听这话,大家的眼神都齐齐看向陈念莞,亮晶晶的。
卖一次腊味他们就挣了十几两银子啊,好想再做几批。
陈念莞笑了,摇头,眼看着大家的眼神黯淡下去,又道:“不过,我们可以做酱肉。”
登时大家便又欢喜起来,纷纷问:“表妹,你打算做多少酱肉?”
“怎么做,教教我们吧?”
“我们也要打本啊!”
陈念莞听大家热情高涨,自是不能让他们扫兴的,因为有卖腊味的经验,所以一开始盘算就做二百斤,选用上好的花腩来做,主要针对城里归乡的那些行商跟大户。
抚宁县除了码头的过路行商,还有依靠码头做营生的很多外地行商,年节嘛,这些行商衣锦返乡都要带点好吃好用的程仪回家乡,恰好利用生意淡下来的河粉摊子兜售给他们。
一呼百应,大家当日就掏银子出来给陈念莞要参一份。
毕竟成本费出了,到时候卖出去分到手的银子也多,就连张二郎,也掏了五两银子,意味深长看了陈念莞一眼,而后交到她手里。
当天夜里一算大伙给的银子,柳迟五两,柳风五两,柳山三两,柳河居然一个人就给了十两。她想起阿娘说过,外祖家几房人都住在祖宅子里头,不分家,每房人赚的钱银都得上交六成,余下的才归房里。
看来,上次赚到的钱银,除给中公的,都给他们自个儿揣着了?
陈念莞将这事跟阿娘一说,柳氏也笑了,“估计是各房人里都没多扣他们的银子,就等着再有这个时机,打本给你再赚银子呢!”
陈念莞也乐了。
原来外祖家的舅舅舅母们,已经这么看得起自己了?那当然是不能让他们失望的。
陈念莞于是便打算多做一些,只好辛苦一下自己,再多熬制几份蚝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