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离桂州实在太远了,当知晓漕船疾行二十日才能?到,姚如意原担心,尤嫂子他?们赶到时黄花菜都凉,倒不如就近调拨州府援手。还是林闻安淡淡几句话叫她明白了过来,大宋并不是后?世,无法八方风雨共济。
此行虽远,却必要有朝廷的医官带队走这?一遭。
一是汴京集天下岐黄圣手,有整个大宋医术最?精湛的医官,熟悉各种病症,能?治疗各类病症;二是全?靠地方自发?救援,将无人?统筹监督赈灾事宜,群龙无首,必然会乱做一锅粥;三是稳定民心,正因?桂州太远,如今瘟疫已生了两月,尚且反复得不到控制,朝廷再不行动?,百姓寒了心,来日再生天灾便会演变成各种人?祸。
第?四……林闻安轻微摇头:“岭南道各州本就穷困,冬日艰难,如何能?单靠地方支撑这?样大疫灾?邻近州府只怕早已畏疫如虎,若无官家下旨,或许都不敢派人?过去。各地父母官守土有责,也要对自己治下百姓安危担责,能?拨些粮米药材,已是不易。”
姚如意听?得心里一阵沉甸甸的,最?终千言万语全?变作了一声叹息,心里也愈发?为那些不顾己身、奔袭千里救死扶伤的医官、郎中而感到敬佩。
今日也出了些软绵绵的太阳,屋瓦上的霜每日夜里刚结了软塌塌一层,天一亮便又?化了,让夹巷里每家每户的屋檐都泛着水光,濛濛的,地面的石板也总是潮潮的。
今儿辰时不到,巷尾姚家的院门便开了,门上挂的厚棉帘子用布带束起了半边,方便来客进出。
窗下原本供学子们坐着吃东西的两套桌椅拼在了一块儿,桌面上堆满了各色碎布、麻布料子。姚如意正和?巷子里的婶娘嫂子们缝蒙面用的布罩、药囊以及麻布帐篷。
这?东西讲究实用,不讲究美观,只要针脚细密便成,姚如意便也很快上手了。
自官家下旨再遣医官赴岭南,不光国?子监里掀起了一阵“我去”“我也去”的声浪,汴京城里外也四处都是谈论这件事儿的人?。
昨日,沈记带头捐了两万贯给朝廷,用于调集生石灰、被褥、衣物以及各类成药制剂。之后?汴京城里的权贵富户、官宦人家、巨贾商户、寺庙道观也都不甘人?后?,纷纷慷慨解囊。
听?闻不到两日,水门码头便已堆满了成捆的艾草、成箱的药材,商户们捐的银钱也兑成了米粮药材,只等着装船一路南下了。
夹巷里的人?家、学子们,也是你?一贯我一贯地捐了不少。姚如意算了算自己铺子里的流水、货款和?日常开销,除去这?些后?,她便也将这?些时日开铺子挣来的利润都捐了。
钱总还可以再挣的,但人?命重于泰山,她这回可一点儿也不抠搜了。
她今儿也没怎么做生意,有人?来买就卖一些,专心和?婶娘嫂嫂们做了大半日的针线活。忙起来时辰是过得最?快的,如今一转眼都快到国?子监散学的时辰了。
晒着不怎么热的太阳,俞婶子已经缝好了几顶棉帽子、麻布罩衣,做好后?往后?一抛落进箩筐攒着,接着缝下一顶。
朝廷里虽也有制备这?些,城中好些官营作坊与寺庙的纺织都连夜赶工,供给的衣物用具已经装了两三艘大船了,但谁也不知究竟够不够用。
她们也帮不了其他?,除了捐些银钱,也只能?尽绵薄之力多备一些。她们做的是专门给尤嫂子夫妇俩以及他?们的学生们带去用的,疫病如虎,多缝一顶便多份安心。
俞婶子一边做一边瞥了眼尤家人?来人?往的门庭,尤医正要带国?子监的不少医科学子们同去,朝廷为鼓励这?样的义举,还专门拨了一艘纲船与他?们乘坐,这?几日他?家中,便都是他?学生的家人?来来往往,一趟趟地送东西。
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