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绳,能防夏暑生热病。

这编得不大巧,江盈知却喜欢,手上带了两条,另一条是周巧女编的,编得很细致,她和小梅、海娃都有。

今日要早些出摊,周巧女嘱咐,“早些回来吃饭。”

小梅应下,“卖完了立马回来。”

到了立夏,海边并未太热,海风吹来仍有几分凉意,就算日头猛烈,可只要到了背阴处,那也察觉不到暑意。

海上外来的打烊船很惹眼,一身花花绿绿的船衣,在各个湾口来回游荡,偶尔有人在船上挥手。或是迎面碰上了同样来捕墨鱼的白鸭船,还会停下来用着蹩脚的方言招呼几句。

江盈知划着小对船,便在船与船之间往前游去,一路到了渔港,吵嚷声从港口里传来,在海面上回荡。

今日果然热闹,立夏要尝三鲜,有农户背了蚕豆、豌豆来卖,还沾着露珠,放在菜筐里,红润润带着点黄的樱桃,也有一个个小而青的梅子。

最多的还是卖蛋的,在筐里垫着茅草,背在肩上四处叫卖,“鸡蛋,鸭蛋、咸鸭蛋”

也有的卖海螺蛳,水三鲜里有一样便是它,全都是清早从礁石上扒下来的。

江盈知这次没急着占位置,从人群里穿梭过去,果然瞧见了她们支摊的那一块是空着的。

昨日她同陈三明说了摊位的事情,他说只要每日缴五文钱的摊费,这块地别人占不走,以前就是这样的。只是大家来卖点东西不容易,一点小海鲜都卖不了十文,还得贴上五文钱,实在说不过去,便也不再收了。

但这个仍旧实行,所以江盈知掏钱交了摊费,会有小吏同占了位置的摊主说去,这块地就空了下来。

江盈知把招幌挂上去,今日渔港有风,一吹海螺贝壳叮叮当当地响,时常来往渔港码头的早就习惯了。

倒是把外来商船的渔民给吸引来,指着这招幌同其他渔民说道:“好听,又解闷,以后渔船上也挂一个来。”

他们说的是海浦话,很蹩脚,但能让人听懂。

江盈知也朝他们笑笑,说道:“阿叔,吃个立夏蛋吧。”

今日只有立夏的吃食,旁的她也没做,带不来。

而且她昨天买了九十九个鸡蛋,煮了两大锅,用的是李翠文寄来的茶叶包,有胡桃壳,煮出来特别香。

几个渔民也不客气,准备掏钱,江盈知却说:“不要钱,本就是做了给大伙吃的,你们立夏还回不去家,在外头捕鱼,实属辛苦。”

小梅数了人数,把茶叶蛋舀起来装在碗里,递过去笑道:“立夏吃个蛋,力气长一万。”

这些渔民全是从海州过来,他们常年在海上追鱼,没有歇过,那些家人团聚的日子全在海上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