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虽然是鱼汛淡季,四处往来渔船少,但是摊子却一点点增多,几乎每日都能见到不同的摊子。
从四时鲜前后,一直延伸到渔港,从米面粮油,到虾酱蟹酱,各色吃食,挑担的小贩都愿意在这里多待一会儿。
仿佛渔港的繁荣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但其实并不是,从四时鲜逐渐被众人熟知,在街头巷尾都有了些名气后,里镇的货店让大家更加清楚明白。
往来的人一多,每日这里的人流量谁不眼馋,全都早早有了打算,等有了个带头的,立马便如蜜蜂看见蜜一样,蜂拥而至。
虽则现在摆摊卖货的还算不上特别多,但是让江盈知欣喜的是,之前从江下街到鱼街那的鱼市,也有一部分搬到了渔港。
以前睡在铺子里,清早哪怕起床,也听不到太多的声音,但是现在一起来,外头必定有叫卖声。
“卖青占鱼喽,早上刚捞起来的”
“带鱼,带鱼,秋带鱼”此txt来自老阿姨的附赠清水裙
“沙虫要不要,海滩上挖来的”
还有渔民挑着担喊,“海蜒,眯眼海蜒、细桂、中桂、粗桂都有喽。”
海蜒以细小为贵,没有开眼的叫作眯眼海蜒,也叫桂花海蜒,刚开眼的称为细桂,逐渐变大的是中桂、粗桂。
这渔港的鱼市繁荣起来,其实是得益于航船,这从渔港开始,环行于数十个岛屿,从航船这里一宣传,大家便全都知道了。
所以不管是东岗、西塘关,又或者是其他小岛上的人,捕了青蟹、白蟹,还有其他的小海鲜,没船的女人们就可以直接坐航船,到渔港来卖她们捕的海鲜。
要不就是男人们摇船过来,所以鱼市便在日复一日里,逐渐开始变得繁荣起来。
后面又演变为海浦新的市集场所,近海岛屿的人坐航船过来时,总要卖些地方的山货,或者是自己种的菜。
人一多,在旁边的河泊所自然也知道了,他们开始划分摊位,收了钱开始办事。终于联合衙门一起,给渔港修路,把那些破破烂烂的青石砖换掉。
还预备着在边上修建码头,可以让航船停靠,让行人和小船靠在那,能够通行。
也就是这次大规模的修建,调动力工、渔民,以及专门打桩的人,所以渔港在淡季也人特别多,不少里镇、近岛的人都跑来看热闹,有的待上半日都不够,吃饭都是在渔港摊子上吃的。
这次的改变,也让江盈知借此抛了好几个方子出去,这些方子一个是干锅鱼杂,包括各种鱼杂的处理方法,另一个是椒盐类东西的做法,包括椒盐虾,椒盐水潺等等,还有海鲜捞面。
更加丰富了渔港吃食种类,也挽留住了更多的人,让大家知道,此时的渔港已经同以前的大不相同。
而在这些改变了,最热闹的还要属四时鲜,现在近岛来的人,把这里当成地标一样,不说要来吃,总要来看一下的,所以便成了门前屋里都热闹。
站都站不下,有的人还只能站在楼梯上,或者坐在楼梯上吃,生意实在好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