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镇的龙泉学堂里,也挂上了大锦旗。

童生红案之乡。

好多学子们,闻讯从四面八方相邻的学堂里转学过来。

说龙泉学堂有灵气,专出童生红案,好多学子们认为自己屡考不中,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灵气与运气。

转了学过来,吸取一下龙泉学堂的书运,再与童生红案们近距离接触接触,偷学一下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的。

龙泉学堂因为出了两童生红案,已经不言而喻,是方圆百里内的第一镇级学堂了。

针对别镇别县转过来的学子,龙泉学堂直接多收了寄宿费,转学费等,收入进账是大幅度提升了。

教室不够用?没事,自然有那有钱多金且注重孩子教育问题的财主与员外们家捐款,连夜就新建教室。

夫子不够用?没事,重金聘礼有学识之士,秀才都不要了,最低门槛都是举人的要求了。

……

等周琅再次去学堂的时候,夫子把他的座位都给调到最前面去了。

与周启南并排坐了。

还美其名曰,叔侄俩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对他寄予厚望。

这些都不提了。

只是周琅没在学堂里待上几天,又跑回家去,帮周老汉种田踏水车去了。

夫子一腔热情,付诸东流。

他童生见得多,红案也培养了不少,像周琅这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还能考上的,真没有见过几个。

哪个不是天姿聪慧, 外加勤奋进取?

这个周琅他就是不一样。

……

只说老周家,王氏相当不痛快,怕她儿子周启南多想,还特地去学堂里看过他一回,结果,她儿子就是大气,大度。

不仅没有多想,还恭喜周琅考中童生了,还说要向四叔学习。

会干农活,还会学习。

王氏那个急眼啊!

与他吧吧地说了一大堆。

周启南微微笑,说他今年秋闱就可以考秀才了,童生不算什么,让王氏放心,莫要着急。

一定给王氏考个秀才回来。

王氏更心疼儿子了。

这世上只有她的儿子最善良,心地最好,她不忍心告诉他,他周大郎在周家的地位,恐怕大大不如从前了。

以前还有周老汉全力培养。

现在周老汉有自己的儿子也是读书的苗子,有了更多的选择,到时候,如果遇上什么事情,周启南肯定排不上第一名了。

周老大又没用,还没有危机感,和以前一样又懒又废,干活都舍不得出二两力的。

以后,只有她这个当亲娘的用儿子多谋划了。

……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万物复苏,春种种得好,秋天就是丰收年。

老周家喜事连连,周老汉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干活都得劲儿。

美中不足就是雨水少,有几次快要下雨的样子,结果,几滴就过去了。

春种全靠桃花河里的水。

河水已经只剩下浅浅一层了。

让人有些焦虑。

周琅考上童生之后,去学堂里又变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不常去学堂,小哑娘天天去,监视周启南。

说周启南好像更用功读书了,夫子们已经在替老童生在报名秋闱了。

夫子们说,龙泉学堂今年可能要出名了,必出秀才!

并且,名次靠前的秀才。

还在学堂里开誓师大会呢。

都是小哑娘回来与林十七说的。

周琅更是没有闲着,他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