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看心理医生了,所以别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
“酸奶记得喝,吃太多油腻的东西容易消化不良。”
很平淡的嘱咐,安笙往日里习以为常地听过无数次。仿佛这次这个写纸条的人,也会一如既往地在晚饭时间,拎着一袋与他气质格格不入的蔬菜走进门来,然后一边挽袖子一边无奈地接住忽然跳进他怀里的女孩,围上围裙走进厨房里去。
安笙忽然意识到,她居然相当少看到作为一个作家或者导演的张缭。似乎迈进这个家门里的男人,一直扮演的角色,跟保姆别无二致。
鱼不知道自己在水里。
直到搁浅。
而张缭,至少在一点上,并没有欺骗安笙。
他确实是去找心理医生去了。这位医生在多年之前,就断定他的分离障碍有相当大的复发风险。
当年他曾意识到自己丧失了近段时间的记忆,并为此去找过心理医生。在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和近期情况之后,医生将他的情况确诊为分离性遗忘。
患者往往忘记近段时间的记忆,而这种遗忘并非器质性的,往往与创伤有关。
而经过调查,那段时间张缭附近有人跳楼自杀,医生分析,可能是跟他的童年创伤有关,因此,才连带着丢失了部分记忆。
所幸当时丢失的一点记忆没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而且从此再也没复发过。但医生在得知他同样缺失了童年时期父亲去世前后的记忆时,非常严肃地叮嘱他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记忆情况,且一旦恢复了童年的那段记忆,一定要及时告诉他。
而张缭之所以如此郑重对待,听话的在恢复记忆的第一时间便来告知医生,实在是因为,最近出现了一些十分不妙的征兆。
比如有时他提笔写作时,手指偶尔会短暂性地陷入木僵的无法活动的状态。据医生说,也是分离障碍的一种表现。
这是他绝对无法容忍的。
所以,能留给他写完故事的时间,也许已经不多了。
从医生那里出来之后,张缭决定做一个不遵医嘱的糟糕病人。
医生建议他最近不要独处,最好跟家人在一起。在了解到他恢复童年记忆的契机是安笙时,更是建议他直接跟安笙住到一起。
据说这样不光可以预防可能出现的更严重的分离症状,也是疗愈的最佳选择。毕竟这病药物治疗只是辅助,关键还是心理疗法。
但张缭怎么会去找安笙呢?
早在那个雨天,在车外意识到自己的心态变化的时候,他便已经起了离开她的念头了。
此后,恬不知耻地索求和拉扯,一次就够了。
张缭捂住左胸下方的刻字,轻轻笑起来。
他描摹一下那鲜血淋漓的笔画,便跟安笙接吻一次。
女孩拽着他吻上来,他心跳得从来没那么快过。
笙笙是多么可爱一个小姑娘,善良到愿意用亲吻去安抚一只流浪猫。
但她说的是不对的。
那个活着的安笙,和他的“安笙”,是不一样的。
活着的那个,从来不属于他。而这个“安笙”,是他的骨中骨,肉中肉,谁也不能将他们分离开去。他永远不会像恐惧安笙一样,恐惧他的“安笙”。
“安笙”是他的。
他们会一直在一起,直到他将它带进坟墓里去。
……
张缭甚至都没走回自己的家,医生口中多次预言过的“更严重的症状”,便出现了。
漫游。
一旦出现分离性漫游的症状,一般人都会觉得,这个人比起有点心理障碍的普通人,更接近一个精神病患者了。
毕竟,一个丢失了记忆和原有身份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