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办公室去开小会了,她同那些学生大致讲了一下时间规划,然后道“如果你们想要换题目的话,随时都可以换,但我到时候只会给你们一些理论数学的题目,而且是做出成果来之后就能在数学纪年发表的那种,只会比这些题目难,不会比这些题目简单。”

“我不希望你们被眼前的题目给吓到,生出畏难情绪。这些题目都只是套了一个你们不熟悉的专业壳子,你们可以去用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熟悉这个壳子,一点点敲碎它,然后看到这些壳子里面包含的数学问题的真面目,这也是个人能力的一种提升。”

“我希望你们能坚持下去,如果你们可以解开这些问题,你们一定能够找到个好工作。”

“你们毕业之后,国家确实包分配,但谁都不知道会被分到一个什么样的岗位上,与其将未来交给那些不确定因素,不如将未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们足够优秀,在国家包分配之前,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你们就能抓住自己的未来。”

“我给你们这些从其它研究领域、其它课题组搜罗来的难题,并不是存心想要为难你们,而是在为你们铺路。你们若是能解决掉这些问题,想来这些课题原先所在的课题组一定会十分欢迎你们。”

“至于你们所顾虑的那些,在解决这个问题途中需要多学一些陌生领域的知识云云,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艺多不压身的道理不懂吗”

等学生们全都老老实实地走了,一直都在办公室里充当背景板的陈润之老先生才问苏娇杨,“小苏啊,你这样做,是有什么打算么”

敏锐如陈润之,已经察觉到了苏娇杨身上的变化,甚至他还从苏娇杨身上看到了一种野望。

第39章 课题完成!

陈润之老先生没有看错,现如今的苏娇杨确实变了。

大抵是从老领导那里感受到了危机,也受到了刺激,苏娇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长处。

如果她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那只能一直给不同的行业打补丁,就如同刚来国防科大的前两年一样。

可如果她能带出一些学生来,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专攻的方向,她只需要替学生掌握舵盘,那便有能力去生啃一个大问题了。

前者是自己带领团队解决一个个完整的问题,后者是自己单枪匹马地去给别的课题组打补丁,苏娇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这些找她做毕业论文的本科生就是苏娇杨选中的人。

等这些本科生毕业之后,哪怕只留下五分之一的人来跟着她继续往下走,她也不亏。

就这样,苏娇杨更好地融入到了‘老师’的角色中去。

遇到数学方面的难题,她不再亲力亲为,而是靠着自己刷那本《数学上帝的语言》所积累出来的数学直觉,为那些跟着她做毕业论文的学生指引一个方向,让那些学生精心去研究、去琢磨,若是发现那些学生走上了歪路,她再想办法把人给掰回到正路上来。

指导别人做研究与自己亲自下场做研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不过苏娇杨挺享受的。

在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的同时,苏娇杨自己的研究也没有停下。

经过细水长流的水磨工夫,苏娇杨在发展经济学的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标准。

都言‘万事开头难’,等熬过这个开头,一切都走回正轨后,确实会变得容易些。

苏娇杨已经尝到了熬过开头的甜头。

理清所有的脉络之后,苏娇杨对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已经登堂入室,此时的她再看前人的研究时,不会再入当年一样全盘接受了,她会否定很多人的‘歪理邪说’,也会接纳许多人的观点,但她的大脑已经不再是百家之言的跑马场,她有了自己的学术自信,也有了自己的学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