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1 / 2)

新鲜感十足。

仅过两天便厌了,提不起劲来。

整日窝在船上,极是无趣。

葛天冬早有准备,竟掏出一册话本子,让她看着消闲。

船走走停停,停的时候可以下船,但也不能走远,以防突然启程。

在船上三人只吃干粮,停船时轮换下去码头吃些热食,或是添购些馒头吃食。

喜月没落单过,不是葛天冬相陪,便是杨应和守着。

遇上搭讪的,两人极是防备。

喜月也小心谨慎,不随便答话。

如此过个七八十日,终于来到同安地界。

府城码头下船,脚踩在地上,喜月仍觉晃荡,腿脚发软。

此时已是下晌,杨应和便决定歇息一晚再找车去县里,然后回镇。

第322章 一无所获

码头上的小贩操着乡音揽客,亲切至极,喜月突觉泪目,

很多回忆涌上心头。

葛天冬和杨应和也有触动,同是百感交集。

听着叫卖烧饼的声音,杨应和走过去买了两张饼,一张给了葛天冬,手里一撕分二,递了半块给喜月。

一口咬下去,是记忆中的味道。

喜月咬着饼,心绪难平,不知道老家成了什么样?

好奇心作祟,问起卖饼的汉子:“四年多前大水后,同江那边成了什么样?”

汉子打量三人,问道:“逃难回来的?那边好些镇子荒废了,连县城都换了新地,发水过后还闹过瘟灾,死了不少人。”

苍江大坝眼下还在修,断断停停修了几年,仍是没完工。

闹灾的那一片目前没人敢住,就怕再来一次洪灾。

听了些大致情况,三人朝城中去,挑了家不是多气派的脚店,要了间三人房。

喜月先要水洗漱,再换他两人。

全都收拾干净整齐,一道出去吃了碗面,没有多逛回去歇着了。

在船上要防备着陌生人,喜月一直不敢睡太熟,眼下有大哥在旁边,很快沉睡过去。

一夜好觉,清早起来精神了许多。

草草收拾了,买了包子吃食,坐上了去往同江的大车。

喜月情绪有些激动,逃难出去的场景再次涌现在眼前。

那时慌慌张张,只急着往前走,等着被安置。

先初也有打算,在外面待一阵便回乡,并没有想走远。

后听到消息不让回乡,怕就是那时有了瘟灾。

来不及逃难的人被水淹,又因天热腐烂来不及清理就成了灾。

真是一难接一难。

便是留下来,日子也艰难的很。

从府到县,有近二百里,当夜停在一个镇上脚店。

坐了一天马车,喜月全身都酸痛,竟比平日做活还累。

离县里几十里,离乡越近越是迫切想归家,想看看老家成了什么样。

从车夫那听说县衙户房为便宜寻亲,可去登记落户信息,以便亲人寻过去。

另听说待苍江大坝重建成过后,可允许回迁。

当时三人面面相觑,且不说大坝何日完工,落地生了根,想回去也是难。

安家落户婚娶生子,还有多少人能回到故乡?

就像杜巧娘嫁了宋常贵,又生下圆月,喜月和杨应和再是有心回乡,也难舍下她。

且不说回乡又要一切重头开始。

外祖舅舅家表兄表姐,当时已是适宜成亲的年纪,想必也在当地择了人家。

流落去了异乡,故乡重难回。

便是回了,也是已经无家可归。

想到亲人四落,喜月心头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