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姓做了不好实事,但他上峰换了好几个,个个都升迁了,只他还在济州不上不下。

或许父亲便是这样的性子,他明知道缘由,却又不争不抢,兄长也随了他的脾气,两人如今都被调到济州临县,活多辛苦,不讨好。

陛下朱笔一提,勾出几个今年升迁的官员,吏部得了旨意,很快躬身退下。

翰林院是来为陛下讲书和起笔草拟的,李幼白是新人,故而跟在两位侍讲身后,令起了一条小案备用记录。

陛下勤勉,不过半个时辰便理清了吏部几件棘手的大事,侍讲飞快记录,李幼白也跟着草拟。接下来便又轮到兵部,北边和西边屡有匪患,镇守的将军回报,要粮草和军饷,但数目与往年比翻了一番。陛下将那名录往旁边一掷,顾乐成忙捡起来递给执笔的侍讲。

“替朕看一下数额,还有吃空饷问题。“

侍讲扫了眼,对有些数目不大确定,便扭头与李幼白说了几句,知她脑筋反应快,便交给她去快速浏览。

李幼白不敢耽搁,将那名录与去年和前年的分别对比过,找出缺漏用笔小心勾出,又快速在纸上计算出三年来的差值,统共一看,果然不少名堂。

吃空饷是必然的,只是吃的有点太狠。

陛下看到账簿上的数额,面色倒是如常,只静默了少顷,叫人去东宫找来太子。

这是李幼白第二次见到储君,上一次是殿试之时。他与陛下很像,浓眉大眼,但身形瘦削,有些威严不足,显得很是文弱,或许是因为年纪不到,历练不足,总之站在陛下身边,却是少了些许储君的霸气。

陛下与太子说起西北两地军情,言语间提到姜家这个外戚,说来也巧,西边将军是太子刘怀的舅舅,北边是刘怀的叔叔,两个将军一起发力,共同寄回索要军饷和物资的奏疏,若说没有猫腻,任谁都不肯信。

这奏疏是在将作大监崔泰复任前到的京城,也就是说,当他们往回寄信时,姜家因为姜皇后的事正站在上峰,那一群老臣也都偏帮姜家,出于对自身盲目的自信,他们才敢趁机提要求,觉得陛下会因崔家伤害姜皇后而偏袒姜家,给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