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又说笑了一会儿,便纷纷告辞,如筝和如书相携离开了慈园,如书看着初秋高远的天空,闻着远处飘来的桂花香味,笑到:
“姐姐,这次大姐姐回京,便不走了吧?”
如筝笑看着她雀跃的样子,点点头:“大伯父升了京官,大姐姐自然要留在京里了。”
如书摇了摇和如筝相握的手,眯起眼睛:“真好呢,家里越来越热闹了……”
如筝点点头,附和着:“是啊……真好呢。”
两三日后,大房举家搬回了京城,虽说在侯府外有自己的宅子,宋氏和如诗依然在请安时被老太君留下,在慈园住了一宿,之后的一段日子,府里就开始忙起了中秋家宴的事情。
如筝此次又领了差事,统管着家宴要用的器皿,虽说是老太君安排下的,却无奈库房里的妈妈们多半都是薛氏的人,如筝只得打起十万分精神小心应对,幸好还有崔妈妈这个经过大事的人帮忙,总算是无风无浪地过去了。
八月十五一大早,宋氏便带着如诗回了侯府,因十五这天早朝不辍的规矩,大老爷和林侯都不在府中,如松三兄弟也各自读书未归,便只有女眷们陪着老太君说笑解闷。
巳时刚过,林侯和大老爷林继恩回了府,不一会儿少爷们也自国子监和家学回来了,老太君便吩咐开宴。
如筝站在花厅里,看来来往往的小丫头们忙着上菜,仔细清点了各类器皿之后,她终于松了一口气,知道这一关算是又过了。
虽然累,却也有些微的自豪和欣喜,遥遥看到老太君在如诗和如婳的搀扶下带着众人向花厅走来,她赶紧几步出了门口,迎上去福□:“祖母万福,大伯母万福,母亲万福。”又转向如诗:“大姐姐好。”
老太君笑着虚扶了她一把:“好,好。”
众人走进花厅,按长幼坐定,不多时大老爷和林侯带着男丁们也到了,因人口众多,便男女分了两桌坐下,又在旁边给两位姨娘并几个有头有脸的管事嬷嬷开了一小桌,家宴算是正式开始。
珍馐美馔,佳酿琼浆,有余之家难得的相聚,无论是真假,大家脸上都挂着舒心的笑颜,大老爷和林侯带着男丁们给老太君敬了酒,禀报了大老爷升迁和大少爷如松进入太学待考的事情,小辈们又依次说了吉祥话儿,待如楠断断续续地背了一首庆中秋的诗后,家宴也进行过半了。
宋氏拿起公筷给老太君夹了一箸水晶酥肉,笑到:“刚刚在慈园时我还奇怪,筝儿怎么没来陪母亲说话儿,却原来是在这里当起了大管家了。”
老太君莞尔一笑:“筝儿也大了,你弟妹有意历练一下她,也是这孩子诚孝,愿意帮我们分担些,这才领了管理器皿的活计,事儿虽然不大,却千头万绪,难为她小小年纪,竟然没出一点差错。”
宋氏赞许地看着如筝:“我看筝姐儿真是长大了,家宴器皿那么繁杂的事情,也能调理的井井有条,前几日我与在京中的好友闲谈时还听说呢,咱家如筝如书在凌府家宴上出足了风头,引得各家夫人赞誉呢!”
如筝听了她的话略带羞涩地起身福了福:“大伯母谬赞了,侄女哪有这么好,倒是三妹妹,倒真的是落落大方的,那次我看好几位夫人都对她赞许有加呢。”
老太君:“如书很好,你也不要妄自菲薄,我看你自打病好以后,的确是懂事多了。”
宋氏:“是啊,想起来还是有些心酸,如筝这品貌,像极了我那去了的崔家弟妹呢。”
老太君:“是啊,当年阿衡也是这样,极贴心的……”
如筝听她们提到自家娘亲,不由得偷眼看了看薛氏,却见她脸色平和,还是稳重地笑着,如筝当下微笑到:“筝儿近日有几分长进,也只是遵从祖母和母亲素日教诲……”说着还故意用孺慕的目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