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事,会被反复叮嘱不要早恋、学习为重。

一起长大的两个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白天,她和贺加贝一起上课放学、亲密无间,到了晚上,嫉妒的火焰在心里熊熊燃烧着。是否真如父母所说,她们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自然不可能成为朋友。

但和她做朋友太幸运了。舒琰渴望和她一样随心所欲,但又怯于行动,而贺加贝总是像个战士冲在前面,自己则趁机紧跟着她,也能领略一番别样的风光。贺加贝受人欢迎、被人喜欢,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因为这样就生出嫉妒,舒琰感到羞愧。然而越靠近她,嫉妒就越疯狂地滋生着,愧疚日渐演变成羞耻,最后只能走下策,选择逃避。

她仓皇地进入大学,一门心思想要赚钱,以为有了钱就有了自由。然而父母却时不时提起他们在家如何如何节省,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也没有拮据到那样的地步,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非要过着那样的生活。

舒琰的自由之路磕磕绊绊。

她早意识到这是一种控制,想摆脱又深陷在对他们的愧疚之中。她出于罪恶感不敢有大额花费,却又无法控制地挥霍着小额开销来满足自己。她渴望自由,又被困在对自由的有限想象中。她在这样的拉扯中艰难往前。

直到有一次,她被母亲那套节省的说辞烦透了,直接挂了电话,给她转了一千。

舒母立马打来:“你这什么意思?我是为了找你要钱吗?”

舒琰挂断,又转了两千。

再打来,她干脆不接只转钱。

那套说辞出现的频率渐渐也低了。

钱就是这么没的。她拼命上课,只为了买点清净。舒琰已经不想再其他,如果钱能帮她解决这些烦恼,有什么不好呢?现在她有能力过上更舒服的日子,也能让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体面,这样就足够了。

她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她忽然很想去留学,毕业时有人问她为什么直接工作,没考虑过继续深造吗?她的第一反应是“居然还能这样吗”,似乎这是个永远不可能出现在自己人生里的选项,现在她想把它变成“是的,我也可以这样”。

然而这些事,又有多少是能直白地告诉贺加贝的?自己曾经一声不吭疏远她,再见面时,她对自己还和过去一样,从没有责问她。贺加贝就是这样心软,轻易就原谅了她,自己何德何能有这样的朋友?舒琰因此很不希望她受到烦扰。

她说了一半,留了一半,贺加贝就已经心疼起来:“你怎么把这么多事闷在心里!一定很辛苦吧?”

舒琰摇头:“我只是不确定这样做对不对,总觉得没有非去不可的理由,但我又非常想去,所以不敢说出来,我怕一旦听到反对的声音就会退缩。”

贺加贝比她坚定得多:“也没有不能去的理由啊,只要你想去就可以去,我支持你!”她又抱住舒琰,“可是你怎么不跟我说呢?要是早一点说,你就会早一点轻松了。”

她的反应完全在意料之外,她并不关心那些迂回纠结的心思,只是关系自己辛不辛苦。舒琰也抱住她,很久才小声说:“你就当我想留一点体面吧。”

体面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