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关系明明很好啊。”直白的外国人如此评价道。
仁王很难和他解释什么叫做日式含蓄和日式包容。他和真田互相承认对方的实力和人品,却对彼此的行事风格和观念嗤之以鼻。这并不妨碍他们是同伴,是朋友。
除了真田,仁王和幸村的关系也被着重描述了。
是最开始引领着仁王的球队队长,又是在危难时将球队交托给仁王,一直信任仁王的友人。
了解职业网球的球迷都知道仁王和幸村的关系很好,他们不在同一个俱乐部,但时常被拍到一起去吃饭,一起训练,互相给对方的比赛当观众。他们一起打戴维斯杯时也组过几次双打,默契度在日本国家队里可以算是Top级别的了。
而纪录片只是聚焦在他们之间的小细节上。
“我偶尔还是会喊他部长。”仁王在纪录片里这么说,“我们球队的人也都有这样的习惯。”
“像小鸟依赖鸟妈妈吗?”导演开玩笑问道。
仁王没有否认:“立海大网球部没有教练,我们都很认可幸村这个部长。”
走过还在成长期的,挣扎得很明显的国中时期,接着是U17时期。
这时候的仁王已经初步摆脱了最初的迷茫,也开始有了一点强者的姿态。
“我那个时候已经赢过很多比赛了,开始觉得我自己是强者了。”仁王这么说。
仔细回想的话,会发现那时候仁王还没有“非得赢不可”的心态,所以那时候幸村时常对他说,打得再凶一点,你可以做到6-0的不是吗?但仁王更喜欢先行试探,
便显得比分会不那么“强势”。
现在再回想当时的经历,仁王也颇有感触。
“那时候许多人认为我的实力没有那么强。”仁王说,“幸村不这么想。”
“所以我十九岁那年,第一个对他说,我要拿法网冠军。”仁王说着,比划了一下,“他相信了,和我说希望能抽签到和我对决。”
“是不够自信的意思吗?”导演问。
仁王摇了摇头:“不,我一直很相信我自己的能力,而且我不认为有一定要获得别人认可的必要。”
可被相信是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