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 「礼物」(三)

当礼物被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就像被不知不觉地蒙上了神秘的尘埃。

它或许曾承载着某个人满满的心意与期待,却在一次次流转中被主人不经意地搁置一旁。

这些被遗忘的礼物,如同无人在意的星辰,在黑暗中默默散发着微弱而神秘的光芒。

它们安静地待在一角,仿佛在等待着一双重新发现它们的眼睛,等待着有人能再次揭开那层被岁月覆盖的神秘面纱,倾听其中的故事。

或许,当我们再次拾起这份被遗忘的礼物时,会悄然开启一段尘封的记忆,有机会感受到那段曾被忽视却依然炽热的情谊。

在一个普通的早上,杨珍妮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来到了新市区友好路 30 号,一个有些年头的老小区出现在眼前。

一幢幢红黄相间的条楼依次坐落着,最高有七层。复古的配色和几处脱落的外墙,无一不说明着这个小区的历史。

珍妮问了几个路边的摊贩,才绕到了小区的正门。

几个银色的大字赫然出现,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是依然可以辨认出来,写的正是米兰小区。

一旁几平米见方的保安室里,一个上了年纪的光头大爷,正裹着棉袄,头有规律地朝前一点一点的,看样子正在打盹,旁边的保温杯口正冒着白色的热气。

米兰小区的左侧,是一排各式各样的小店,有五金店、小饭馆还有一些杂货店,店面大小不一,有的还没有牌匾,让自己一顿好找。

终于,杨珍妮在理发店和打印店中间,发现了一处长方形的小店,店铺门头上面挂着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牌子,用宋体竖向写着三个字:绣衣坊。

这块牌匾在旁边理发店的 LED 旋转灯箱的后面,被挡的严严实实。

另一旁的打印店,门头又是由几个明晃晃、加粗加大的字和 logo 组成,更显得绣衣坊这块小小的招牌有些寒酸。

不过幸好还是找到了,珍妮紧了紧身上的单肩包,赶忙向着那家店走去。

走近了才发现店门是关着的,珍妮朝着玻璃门哈了口气,用毛线手套小心地擦去了门上的冰霜。

透过玻璃,她发现店里的灯还亮着。

又跑去问了旁边的店家,说这老太太可能是去附近吃饭了,因为现在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了,十天半个月才有几个,所以店主老太太也更加“随心所欲”起来。

如果店里灯还开着,一会就会回来,如果灯关了就是回家休息了。

看着珍妮一脸认真的样子,理发店的女老板以为她是专门找来做衣服的,趁着早上没生意便热情地帮自己的老邻居揽起客来

“姑娘,你先来我们店里坐嘛。我跟你讲,这个徐阿姨的手艺那是好得不得了,真真正正的宝刀未老!”

“我可没有骗你哦,你看我们店里的,这个手工靠枕,还有那个理发围布,开线什么的都是徐阿姨给我们缝的,一点印子都没有。你摸嘛,完全看不出来的。”

珍妮被拉着坐在了靠近暖气包的沙发上,看着眼前格外健谈的老板,她赶忙问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徐奶奶搬到这边多久了呀,我也是听以前的邻居总是提起来,说她做衣服很厉害,打听了好久呢。”

“哦,你这么一说是有些年头了。”

“你刚应该也看到了,旁边这个铺子是个长条条,能干的营生少,空了好一阵子。”

“大概五六年前吧,徐奶奶经人介绍搬过来了,听说她是休息了一阵,才又决定拾起来老本行的。她本来需要的位置就不大。就一个长桌子、一台缝纫机、一个柜子放些扣子啊、线啊,就行了。三面墙刚好都可以挂布料,平时也就改改衣服,锁个边什么的,挺好